贷款逾期罚息利率到底怎么定?法律究竟怎么规定的?
生活中,许多人因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贷款逾期,但面对银行或金融机构收取的罚息时,常感到困惑:罚息利率凭什么这么高?法律到底有没有明确规定? 今天我们就从法律角度,揭开贷款逾期罚息利率标准的“面纱”。
一、逾期罚息的法律依据:不是“漫天要价”
贷款逾期罚息的核心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676条:“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这里的“国家有关规定”主要指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修订)第29条,逾期罚息的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若当前一年期LPR为3.45%,则罚息年利率最高不得超过13.8%。
重点提示:
1、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的罚息标准不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罚息通常按合同约定执行,但不得显失公平;民间借贷则严格受LPR4倍限制。
2、“利滚利”可能违法:复利计算方式需双方明确约定,且总利息(含逾期罚息)不得超过法定上限。
二、合同约定≠无限自由:法律划定的“红线”
虽然法律允许双方在合同中约定逾期罚息,但绝非“自由发挥”。
某银行信用卡逾期案例:合同约定逾期罚息为日利率0.05%(年化18.25%),但因未超出LPR4倍(按当时标准),法院判决合法。
某网贷平台纠纷:平台收取年化36%的逾期罚息,远超LPR4倍,最终被法院裁定调整至法定上限。
关键结论:
即便合同有约定,超过法律保护范围的罚息,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额部分。
三、遇到高额罚息怎么办?律师的3点建议
1、核对合同与LPR数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查询合同成立时的LPR,计算4倍数值是否被突破。
2、协商优先,诉讼兜底:主动与机构沟通减免部分罚息;若协商无果,可向法院主张调整过高利率。
3、保留证据链:保存还款记录、催收通知等材料,作为主张权利的依据。
**相关法条索引
1、《民法典》第676条:明确逾期利息的支付义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9条:划定逾期罚息上限。
3、《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3〕251号):规定金融机构罚息利率浮动范围。
贷款逾期罚息并非“机构说了算”,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无论是银行还是网贷平台,其罚息标准均需在“合同自由”与“公平原则”间平衡,借款人既要履行还款义务,也需警惕高利陷阱,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知法,才能不让“罚息”变“罚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