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贷款超过90天不还钱,真的会被抓去坐牢吗?
“贷款逾期超过90天,银行会不会直接报警抓人?”这是许多负债者最担心的问题。逾期贷款本质上是民事纠纷,但若处理不当,也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后果,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拆解逾期90天以上的“红线”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逾期90天:银行内部如何定性?
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贷款逾期超过90天即被银行划入“不良资产”范畴。银行会启动催收升级程序:冻结账户、上报征信黑名单、收取高额罚息(通常为原利率的1.5倍),更关键的是,根据《民法典》第676条,借款人需承担因此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等全部追偿成本。
二、是否会构成刑事责任?关键看两点
1、是否存在恶意逃废债行为:如果借款人隐匿财产、伪造流水逃避债务,可能触犯《刑法》第313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2、贷款用途是否合法:若虚构贷款用途(例如套现用于赌博),可能涉嫌贷款诈骗罪。
三、真实案例警示
2023年浙江某案例中,张某因经营失败导致200万贷款逾期超半年,法院审理发现其主动配合拍卖房产还债,最终判决为民事纠纷;而另一起案件中,李某伪造失业证明转移资产,被以“拒执罪”判处1年有期徒刑。是否承担刑事责任,核心在于借款人是否存在主观恶意。
建议参考:
1、逾期后立即与银行协商分期或延期方案,避免被认定为恶意违约
2、保留收入证明、医疗记录等证据,证明非故意拖欠
3、收到法院传票必须应诉,缺席判决将直接进入强制执行阶段
相关法条:
- 《民法典》第675条:借款人未按期还款,需支付逾期利息
- 《刑法》第313条: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不良信用记录保存期限为5年
小编总结:
逾期90天是法律认定的重要分水岭,但不必过度恐慌,民事层面需面对信用破产、资产查封等后果,刑事风险则与主观恶意紧密相关,建议借款人把握“黄金90天”协商期,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降低风险。积极应对永远比逃避更能保护合法权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