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额信贷逾期率怎么算?搞懂这三个关键点才算真明白!
扶贫小额信贷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金融工具,其风险管控一直是政策执行中的焦点,而逾期率作为衡量贷款风险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政策成效与资金安全,但很多人对“逾期率怎么计算”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误区,今天我们就从法律和金融实操角度,拆解这一问题的底层逻辑。
一、扶贫小额信贷逾期率的“官方公式”是什么?
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及扶贫信贷专项政策,逾期率的计算公式为:
逾期率 =(逾期贷款余额 ÷ 贷款总余额)×100%
这里的“逾期”需满足两个条件:
1、超过合同约定的还款期限(例如到期后30天未还);
2、未与贷款机构达成展期或豁免协议。
但扶贫小额信贷的特殊性在于,其目标群体为低收入农户,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宽限期”或“展期”。实际操作中需注意两点:
政策宽限期内的逾期不计入统计(如地方规定60天内不视为违约);
展期后的贷款需重新计算逾期周期,避免重复统计。
举例:某县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总额5000万元,其中逾期超90天的贷款为100万元,则逾期率为2%(100万÷5000万)。
二、三大误区:为什么你的计算可能不准确?
1、忽略“分类管理”原则
部分机构将“所有未按时还款”均视为逾期,但根据《关于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政策的通知》,因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不可抗力导致的逾期,可申请豁免,这类情况不应计入逾期率。
2、未区分“单笔逾期”与“整体风险”
扶贫信贷多为小额分散发放,若某地区10%的贷款户出现逾期,但单户金额仅占总额的0.1%,则实际风险远低于表面数据。需结合“逾期户数占比”与“金额占比”综合评估。
3、错把“展期”当“正常”
根据《贷款通则》,展期贷款需重新签订合同并调整还款计划。若展期后再次逾期,应视为新的逾期行为,而非与原贷款合并计算。
三、律师建议:如何科学管控逾期风险?
1、动态监控+分类处置
- 对因短期困难逾期的农户,优先采用“续贷”或“利息减免”;
- 对恶意逃废债行为,依法诉讼并纳入征信系统。
2、建立“原因追溯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区分“政策执行漏洞”与“农户还款能力不足”,针对性优化风控模型。
3、政策衔接需明确
地方金融机构应与乡村振兴局、财政部门联动,确保豁免条件、展期流程的公开透明,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争议。
**相关法条参考
1、《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令〔1996〕2号)
- 第12条:贷款展期需借贷双方协商一致,并签订变更协议。
2、《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4〕32号)
- 第5条:对因不可抗力导致的还款困难,应给予适当政策支持。
计算扶贫小额信贷逾期率,绝非简单的“除法问题”,而是政策刚性、金融风险与民生关怀的平衡术,核心在于:明确统计口径、动态跟踪成因、依法分类处置,只有跳出“数字游戏”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既保资金安全,又护农户权益”的双赢目标。
逾期率不是“冷冰冰的指标”,而是政策落地效果的“温度计”,算清这笔账,才能让扶贫信贷既“放得出去”,更“收得回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