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民工工资被取保候审后,一定会坐牢吗?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近年来随着法律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强化,恶意欠薪行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许多人在看到“取保候审”后,误以为案件“到此为止”,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取保候审≠免于刑事处罚
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目的是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而非最终判决结果,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7条,符合“无社会危险性”“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可申请取保候审,但需明确的是,取保候审后案件仍在侦查阶段,是否判刑需由法院最终裁定。
某包工头因拖欠20名农民工工资被刑事拘留,后因主动退还部分工资并签订还款协议获得取保候审资格,但最终因未履行协议且情节严重,法院仍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
二、是否判刑取决于两大核心因素
1、主观恶意与行为后果
- 若拖欠工资是因资金周转困难且积极协商解决,可能免于刑事责任;
若故意转移财产、逃匿或经政府责令仍拒不支付,则构成犯罪。
2、事后补救措施
- 取保候审期间全额支付工资并获得谅解,可能争取缓刑或免刑;
- 若消极应对甚至继续逃避,量刑可能加重。
三、法律建议:避免“一步错步步错”
1、及时支付欠薪:在立案侦查前或取保候审期间支付工资,可大幅降低刑事风险;
2、主动配合调查:如实说明经济状况并提供证据,争取从轻处理;
3、签订书面协议:若分期还款,需经劳动部门见证并严格履行;
4、寻求专业律师帮助:通过法律途径制定辩护策略,避免盲目应对。
**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276条之一: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事诉讼法》第67条:
明确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等情形。
拖欠农民工工资一旦进入刑事程序,取保候审仅是“缓冲期”,绝非“免罪金牌”,最终是否判刑,取决于欠薪者的补救态度和案件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的底线是保护劳动者权益,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对于企业或包工头而言,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永远在“事前”,而非“事后补救”。
核心提示:恶意欠薪者即使取保候审,若拒不履行义务,仍可能面临实刑判决;而积极赔偿、真诚悔过,才是化解危机的唯一出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