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民事欺诈怎么办?三步教你合法维权不踩坑!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对方故意隐瞒真相、虚构事实,导致你签了合同或付了钱,事后才发现被骗?比如买房时中介夸大房产价值、合作时对方虚假承诺收益……这些行为可能构成民事欺诈,但普通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你识别民事欺诈的“套路”,并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民事欺诈的“坑”,你踩过吗?
民事欺诈的核心是“故意欺骗”,即一方通过虚假陈述、隐瞒关键信息等手段,诱使另一方作出错误决定并遭受损失。
虚假宣传:商家夸大产品效果,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
财产侵占:熟人借款时隐瞒真实用途,事后转移财产逃避债务。
遇到这类情况,许多人会陷入两难:既想追回损失,又担心诉讼耗时耗力。 法律早已为受害人提供了明确的救济路径,关键在于“及时行动”和“证据充分”。
三步合法维权,避免“吃哑巴亏”
1、收集证据,锁定对方过错
民事欺诈的胜诉核心是证明“对方存在故意欺骗”,务必保存聊天记录、合同文本、转账凭证、录音录像等证据,若对方口头承诺“投资稳赚不赔”,但合同未写明,可事后通过书面或录音确认其承诺。
2、协商优先,尝试非诉解决
先通过律师函或调解机构与对方沟通,要求撤销欺诈行为、返还钱款或赔偿损失。协商时注意录音留证,若对方承认过错,后续诉讼将更有优势。
3、提起诉讼,主张撤销权或赔偿
若协商无果,需在知道被骗后1年内向法院起诉(自2023年起诉讼时效为3年)。主张撤销合同并索赔,或要求确认合同无效,购房时中介隐瞒房屋质量问题,可申请退房并索要装修损失。
法律依据:这些条文是你的“护身符”
《民法典》第148条:因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
《民法典》第149条: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
《民事诉讼法》第67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民事欺诈的本质是利用信息差“挖坑”,普通人防范的关键是“多核实、少轻信”,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固定证据并咨询专业律师,切勿因“怕麻烦”而放弃维权,需注意,若自身也存在疏忽(如未核实对方资质),可能影响赔偿比例,最后提醒:不要以暴制暴或私下威胁对方,合法途径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解!
如果你正面临类似困扰,点击关注并留言“民事欺诈咨询”,获取一对一法律指导!
遭遇民事欺诈怎么办?三步教你合法维权不踩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