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也能作假?专业人士揭秘背后法律风险!
"伤残鉴定怎么作假?能不能教教我?"每次看到这类问题,我都感到后背发凉,作为从业15年的民商法律师,今天必须郑重告诉大家:任何试图伪造伤残鉴定的行为都是触犯刑法的重罪!这不仅会让你失去合法维权资格,更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一、伤残鉴定的"灰色地带"暗藏致命陷阱
2023年杭州某交通事故案件中,当事人李某花3万元购买假鉴定报告,最终被法院识破,法医通过影像学复查发现,其声称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实际是5年前的陈旧伤,最终李某不仅败诉,还因涉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
鉴定流程中三个高危环节:
1、病历篡改:伪造就诊记录、修改影像报告时间
2、检查作弊:服用药物干扰肌电图结果、故意不配合功能测试
3、关系运作:通过中介收买鉴定人员
某司法鉴定所主任透露,他们每年要驳回近20%存在明显疑点的鉴定申请,其中超过半数涉及故意造假。
二、法律制裁比想象中更严厉
《刑法》第307条明确规定: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022年全国法院系统通报的84起虚假诉讼案件中,涉及伤残鉴定造假的占比达37%。
更严重的是,一旦造假行为被认定,当事人将永久失去三大权利:
- 本次诉讼的所有主张被全盘否定
- 后续真实伤情也无法获得赔偿
- 列入司法诚信黑名单影响信贷、出入境
三、专业律师的五个忠告
1、选择正规鉴定机构:登录"国家司法鉴定名录网"查询备案信息
2、全程录像存证:从检查到出具报告全程录音录像
3、复核机制:对存疑结论可申请重新鉴定(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79条)
4、时间节点:损伤后3-6个月进行鉴定最科学
5、材料闭环:确保病历、影像资料、检查报告形成完整证据链
重点提醒:遭遇不公鉴定时应通过法律程序维权,切不可"以错纠错"!
相关法律依据
1、《刑法》第307条:妨害作证罪
2、《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23条:鉴定人回避制度
3、《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第4.3条:伤病关系处理原则
4、《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0条:重新鉴定条件
伤残鉴定是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但企图通过造假获利无异于饮鸩止渴,作为专业律师,我经手的胜诉案件中,真正获得合理赔偿的当事人,都是通过规范诊疗、完整取证、依法维权实现的。法律保护的是合法者的权利,而不是投机者的贪欲,当您遭遇鉴定争议时,最明智的选择是寻求专业律师协助,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伤残鉴定也能作假?专业人士揭秘背后法律风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