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到底怎么认定?这几种情况必须了解!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驾车离开现场,是否一定会被认定为“逃逸”?很多司机对此存在误解,认为只要离开现场就是逃逸,但实际上,法律对“逃逸”的认定有严格的标准,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什么情况下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以及如何避免因误解而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
一、逃逸认定的核心标准是什么?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司法实践,逃逸的认定需满足三个条件:
1、主观故意性:当事人明知发生事故,却故意逃避法律责任,肇事者明知撞到行人,仍加速驶离现场。
2、未履行法定义务:未及时报警、未保护现场、未救助伤者,事故导致他人受伤,肇事者未拨打120直接离开,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3、客观逃离行为:包括驾车、弃车或步行离开现场,事故后弃车躲藏,即使车辆留在现场,仍可能被判定为逃逸。
特别注意:以下情况可能被“误判”为逃逸,但可申诉——
- 因紧急情况(如送伤者就医)离开,但事后及时报案;
- 未察觉发生事故(如轻微剐蹭),但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
二、如何应对“被认定逃逸”的风险?
若不幸卷入事故纠纷,务必保持冷静并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停车并保护现场:开启双闪、放置警示牌,避免二次事故。
2、主动履行义务:拨打122报警、120救助伤者,并联系保险公司。
3、留存证据:拍摄现场照片、记录目击者联系方式,必要时调取行车记录仪或监控录像。
4、配合调查:如实向交警陈述经过,避免因隐瞒或撒谎加重责任。
关键点:“逃逸”的认定核心在于主观意图,若因合理原因离开,需及时说明并提交证据。
**三、相关法律条文参考
1、《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可并处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刑法》第133条(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事故后是否构成“逃逸”,关键在于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是否匹配,司机应牢记“三不原则”——不逃避、不隐瞒、不拖延,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逃逸不仅面临高额赔偿和刑事责任,还可能被终身禁驾,切勿因一时慌乱酿成大错!
遇到类似问题,建议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律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交通肇事逃逸到底怎么认定?这几种情况必须了解!,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