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怎么做伤残鉴定?这份指南让你少走弯路
当遭遇意外导致骨折时,许多人除了关心治疗和康复,还会面临一个重要问题:骨折能否构成伤残?如何通过鉴定获得法律认可的赔偿依据? 伤残鉴定不仅是索赔的关键步骤,更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武器”,但现实中,很多人因不了解流程而错失良机,我们就用最通俗的语言,拆解骨折伤残鉴定的核心要点。
**一、骨折伤残鉴定的核心步骤
1、及时就医并保留完整医疗记录
骨折后第一时间接受正规治疗,是后续鉴定的基础。病历、影像报告(X光片、CT、MRI)、手术记录、出院小结等材料必须妥善保存,鉴定机构会通过这些资料判断骨折类型、愈合情况及功能影响。
2、明确“伤残鉴定标准”适用范围
国内通用的《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将伤残分为1-10级(1级最重),骨折能否评残,需结合愈合后是否存在功能障碍(如关节活动受限、畸形愈合)或遗留后遗症(如神经损伤),骨盆骨折导致行走困难、四肢长骨骨折后肢体缩短等,可能构成10级伤残。
3、选择合法鉴定机构并提交申请
需通过司法部门备案的鉴定机构(如法院指定的机构或专业司法鉴定中心),个人可自行委托,但建议在律师指导下操作,避免因程序瑕疵影响结果,申请时需提交身份证、病历原件、影像资料等。
4、配合完成“临床检查”与“功能评估”
鉴定过程包括医生查体、影像复查、肌力测试等,重点评估骨折对日常活动、劳动能力的影响,肩关节骨折后活动度丧失超过25%,可能构成伤残。
5、异议处理:重新鉴定或补充材料
若对结果不认可,可在收到报告后15日内申请重新鉴定,或补充新的医学证据(如复查报告)要求复核。
二、关键建议:避免踩坑的3个细节
1、鉴定时机很重要:骨折需在临床治疗终结、病情稳定后进行(通常为伤后3-6个月),过早鉴定可能因恢复不完全导致评级偏低。
2、不要轻信“黄牛”承诺:部分中介宣称“包过伤残鉴定”,实则为骗取费用,鉴定必须基于客观医学标准,虚构病情可能涉及诈骗。
3、同步准备赔偿证据:鉴定报告需与其他证据(如误工证明、护理费票据)结合使用,才能最大化索赔金额。
**相关法律依据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 第5.10.6条:四肢长骨骨折累及关节面,遗留轻度功能障碍可评定为10级伤残。
《民事诉讼法》第79条:当事人可申请法院委托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伤残等级评定。
骨折伤残鉴定绝非简单的“医院开证明”,而是需要医学与法律知识结合的系统工程,从治疗阶段的证据留存,到鉴定机构的选择,每一步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核心逻辑是:用医学证据证明功能障碍,用法律程序锁定赔偿权利。 如果伤情复杂或涉及纠纷,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律师,避免因“想当然”而错失法律救济机会。
> 本文内容为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个案情况可能不同,具体操作请以法律法规及鉴定机构意见为准。
骨折后怎么做伤残鉴定?这份指南让你少走弯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