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财产如何约定归一方所有?律师教你合法操作
"婚后买的房子、车子明明是两个人一起还贷,万一感情破裂了,能约定归我一个人吗?"这是许多夫妻在婚姻中可能面临的现实困惑。夫妻共同财产的归属问题,既涉及情感信任,更需要法律智慧。
**为什么需要约定共同财产归属?
根据《民法典》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工资、投资收益、房产等原则上属于共同财产,离婚时需平均分割,但现实中,部分财产可能涉及一方婚前投入、父母赠与或特殊贡献,婚后双方共同还贷的房产,若首付由一方父母出资,或一方承担了主要家庭责任导致收入减少,直接平均分割可能显失公平。通过书面协议明确财产归属,既能避免纠纷,也能保护付出较多一方的权益。
**解决方案:三步实现合法约定
1、协商一致是前提:双方需自愿达成共识,不得存在欺诈、胁迫情形,建议选择感情稳定时沟通,避免矛盾激化时冲动约定。
2、书面协议是核心:《民法典》第1065条明确规定,夫妻财产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协议需明确财产范围(如具体房产地址、存款金额)、归属方式(完全归一方或按比例分配)及生效条件(如离婚时生效或立即生效)。
3、公证强化效力:对房产、股权等高价值财产,建议办理公证。公证协议可直接作为法院执行依据,避免对方反悔导致协议无效。
**相关法条支持
- 《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32条:婚前或婚姻存续期间的财产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财产约定不是"算计",而是对婚姻风险的理性应对,实际操作中需注意:
1、避免约定子女抚养、探视权等身份关系内容,此类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
2、债务归属需特别注明,防止个人债务牵连另一方;
3、定期更新协议,如财产增值、新增投资需补充约定。
婚姻需要感性经营,财产需要理性规划。一份合法清晰的财产协议,既能守护感情,也能为彼此留一份体面,遇到复杂情况时,建议咨询专业律师,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夫妻共同财产如何约定归一方所有?律师教你合法操作,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