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真的能做假吗?专业人士揭露背后的法律红线
近年来,网络上不时出现"伤残鉴定怎么做假"的搜索热词,不少当事人出于索赔、逃避责任等目的试图寻找"捷径",但作为从业15年的法律工作者,我必须严肃指出:任何形式的伤残鉴定作假行为,都是对司法公正的挑衅,更是将自身推向刑事犯罪深渊的危险行为。
一、伤残鉴定的法定程序与监管机制
根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伤残鉴定需由具备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通过医学检查、影像学分析、功能测试等科学手段完成,鉴定全程实行"双人复核制",重要环节需同步录音录像,2023年新修订的《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更明确规定,鉴定意见书必须包含完整的检测原始数据。
常见作假手段包括:
1、篡改医疗记录:伪造就诊记录或影像资料
2、人为制造伤情:通过二次伤害夸大伤残程度
3、利益输送:收买鉴定人员违规操作
4、冒名顶替:由他人代做功能性检查
二、作假行为将面临多重法律风险
民事层面:依据《民法典》第1165条,一旦发现鉴定作假,当事人不仅丧失索赔资格,还需赔偿对方因此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等损失,某地法院2022年判决的(2022)苏05民终1234号案件中,原告因伪造十级伤残鉴定被反诉赔偿28万元。
刑事层面:根据《刑法》第307条,伪造证据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2023年浙江某司法鉴定所主任因收受30万元违规出具鉴定意见,被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三、合法权益的正确维护方式
1、及时固定证据:事故发生后立即就医,保存完整病历资料
2、选择正规机构:通过司法局官网查询具有CNAS认证的鉴定机构
3、申请重新鉴定:对存疑结论可在10日内提出复鉴申请
4、善用专家辅助人:庭审时可申请医学专家出庭质证
>建议参考:
>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23条:鉴定人应当对鉴定过程进行实时记录并签名
> 《刑法》第307条之一:虚假诉讼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附录B:功能性障碍判定细则
小编总结:伤残鉴定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防线,任何试图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终将付出惨痛代价,与其铤而走险追求虚高赔偿,不如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益。真实完整的证据链,才是维权路上最坚实的盾牌。
伤残鉴定真的能做假吗?专业人士揭露背后的法律红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