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级别到底怎么定?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当遭遇人身伤害事故时,许多人最关心的除了赔偿问题,伤残鉴定级别”如何划分。伤残鉴定级别的依据究竟是什么?是伤情轻重?治疗时间?还是后遗症影响? 今天我们就从法律和医学双重角度,用最通俗的语言揭开伤残鉴定的“神秘面纱”。
一、伤残鉴定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根据我国《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及相关司法解释,伤残鉴定级别的核心依据是“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及其对生活、社会活动能力的影响程度”,鉴定机构会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评估:
1、身体结构损伤程度:例如骨折、器官缺失等客观损伤;
2、功能丧失情况:如关节活动受限、视力听力下降等;
3、生活与社会能力影响:能否自理、工作能力是否受限等。
特别注意:伤残鉴定级别并非单纯由伤情严重程度决定,手指骨折可能被评为十级,而某些内脏损伤治疗后功能恢复良好的,反而可能不构成伤残等级。
**二、鉴定流程中的“隐藏规则”
1、医学检查是基础:需通过X光、CT、肌电图等医学手段固定证据;
2、治疗终结原则:必须等到伤情稳定或治疗结束后才能申请鉴定(特殊情况除外);
3、因果关系判定:需明确损伤与事故之间的直接关联,排除既往病史影响。
关键点:若对初次鉴定结果不服,可在15日内申请重新鉴定,但必须有充分理由(如程序违法或证据不足)。
三、哪些因素容易导致“降级”或“升级”?
可能降级的情况:
- 伤者未按医嘱治疗导致后遗症加重;
- 提交的医疗记录不完整或存在矛盾。
可能升级的情况:
- 发现新的功能性障碍(如神经损伤引发瘫痪);
- 鉴定机构未充分考虑职业特殊性(如音乐家手指伤残)。
划重点:鉴定时务必提供完整、真实的病历资料,必要时可申请专家会诊!
**给当事人的实用建议
1、及时申请鉴定:人身损害诉讼时效为3年,但伤情稳定后应尽早启动程序;
2、选择合法机构:优先选择法院指定的鉴定机构或省级以上卫健委备案单位;
3、准备完整材料:包括事故证明、全部病历、影像学资料、工资收入证明等;
4、委托专业律师:尤其涉及工伤与交通事故竞合、多部位损伤等复杂情形时。
**相关法律依据
1、《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2017年实施)
2、《民事诉讼法》第76条:当事人可申请司法鉴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
伤残鉴定级别的认定,本质上是法律标准与医学证据的结合。伤者既要关注身体康复,更要注重证据留存,尤其在治疗过程中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伤情记录细节,若对鉴定结果存疑,务必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救济权利。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委托律师参与鉴定过程,往往能更精准地维护合法权益!
伤残鉴定级别到底怎么定?看完这篇你就懂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