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贷逾期被起诉立案后,真的会坐牢吗?如何自救?
近年来,随着信用贷款的普及,因逾期还款被起诉的案件逐渐增多,许多借款人误以为“欠钱不还只是民事纠纷,大不了上征信”,但实际上一旦被法院立案,后果可能远超预期。轻则面临资产冻结、征信黑名单,重则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甚至影响子女教育、就业等,如果已经收到法院传票,该如何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一、被起诉立案后的核心解决思路
1、立即核实案件真实性
- 收到法院传票后,第一时间联系法院或通过官网查询案件编号,避免遭遇“虚假诉讼”诈骗,若确认属实,切勿逃避,否则可能被缺席判决,丧失抗辩权。
2、主动联系银行或贷款机构协商
逾期被起诉的根本原因是债务未清偿,此时应立刻与债权人沟通还款意向,可提出分期还款、减免利息等方案,根据《民法典》第678条,借款人需按约定还款,但法院也会酌情支持合理协商请求。
3、准备应诉材料,争取调解机会
- 若协商未果,需积极应诉。收集收入证明、疾病证明(如因突发疾病导致逾期)等材料,证明非恶意拖欠,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2条,法院通常会优先调解,此时达成的协议更具法律效力。
4、避免财产被强制执行
- 若已败诉,需在判决生效后15日内履行义务,否则债权人可申请强制执行。主动申报财产、配合法院执行程序,可减少被列入“失信名单”的风险。
**二、法律依据与关键条款
《民法典》第676条:借款人未按约定期限还款,需支付逾期利息。
《民事诉讼法》第253条:被执行人未履行义务,需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失信被执行人将被限制高消费、不动产交易等,严重者影响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
信用贷逾期被起诉并非“世界末日”,逃避只会让问题恶化,核心解决逻辑是:确认案件→协商还款→法律抗辩→履行判决,若自身法律知识不足,可寻求专业律师协助,或通过法律援助(如12348司法热线)降低维权成本。
法律保护的是“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只要积极面对、合理规划,仍有很大机会化解危机,重建信用。
信用贷逾期被起诉立案后,真的会坐牢吗?如何自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