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被催收,催收员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逾期债务催收问题频频引发社会争议,一边是债权人急于收回资金,另一边是债务人因生活压力无力偿还,中间的催收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触碰法律与道德的红线。《中国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出台,正是为了在保护债权人权益与债务人尊严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份公约究竟划定了哪些催收行为的边界?债务人又该如何应对?
一、《公约》的核心:规范催收行为,拒绝暴力与骚扰
《公约》明确要求互联网金融平台及其委托的第三方催收机构必须遵守“合法、合规、文明”的原则。其中最核心的条款包括:
1、禁止暴力、恐吓、侮辱性语言:催收员不得以威胁、骚扰或公开隐私等方式逼迫债务人还款;
2、限制催收时间与频率:每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次,且只能在8:00-20:00之间进行;
3、不得冒充公职人员:部分催收机构曾以“法院传票”“公安介入”等话术施压,此类行为被明令禁止;
4、禁止公开债务人信息:在社交平台曝光个人信息、群发短信等“社会性施压”手段均属违规。
这些规定直指过去催收行业“灰色操作”的痛点,将“人性化”与“法治化”融入催收流程,某平台曾因催收员夜间频繁拨打债务人亲属电话被投诉,最终被行业协会约谈整改。
二、债务人如何应对?维权关键点在这里
尽管《公约》为债务人提供了保护伞,但现实中仍有部分机构顶风作案,若遭遇违规催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保留证据:录音、截图、短信记录等均可作为投诉依据;
2、向平台或行业协会投诉:根据《公约》第12条,债务人有权要求平台核实并处理违规催收;
3、报警或起诉:若涉及人身威胁、隐私泄露,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民法典》维权。
需特别注意的是,合理催收不等于“纵容老赖”,债务人若确实存在还款能力却恶意拖欠,债权人仍可通过法律途径申请强制执行。
**相关法条参考
1、《中国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8条:催收机构不得对债务人及无关第三人进行骚扰。
2、《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
3、《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公约》的出台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催收从“野蛮生长”迈向“法治化协作”,对债权人而言,需摒弃“短平快”思维,通过合规手段维护权益;对债务人来说,既要理性面对债务问题,也要敢于对越界行为说“不”,而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最终依赖于平台自律、监管完善与公众监督的三方合力。
一句话点睛:催收不是“猫鼠游戏”,而是法律框架下的责任履行,守住底线,才能让金融回归服务本质。
网贷逾期被催收,催收员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