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财产协议公证真的有必要吗?感情和钱,如何两全?
"结婚前谈钱伤感情?"这是很多年轻人在筹备婚姻时面临的灵魂拷问,随着社会离婚率攀升和财产纠纷案件激增,婚前财产约定协议公证正从"敏感话题"变成"婚姻必修课",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的离婚后财产分割案件同比上涨17%,其中因房产、股权等大额资产引发的争议占比高达63%,当爱情遭遇现实,如何既守护感情又保障权益?
【核心问题】口头承诺难抵法律漏洞
很多夫妻认为"签协议=不信任",仅靠口头约定处置财产,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工资收入、投资收益等都可能转化为共同财产,曾有一对离婚夫妻,男方婚前全款购房但未公证,婚后房产增值部分被法院判定为共同财产分割。《民法典》第1062条明确规定,婚姻存续期间的生产经营收益属于夫妻共有,这意味着即便房产登记在一方名下,其租金、升值收益仍可能被分割。
【专业解决方案】三步构建"法律护城河"
1、深度协商定框架:在公证前,双方需就房产、存款、股权等核心资产达成书面共识,可借助律师起草个性化条款,例如明确"婚前股票账户本金归个人,婚后收益按比例分配"。
2、材料准备无死角:携带身份证、财产凭证(房产证、银行流水、验资报告等)、协议书草案至公证处,若涉及公司股权,需提供公司章程及股东会决议。
3、公证处专业赋能:公证员将审核协议合法性,对存在显失公平或胁迫情形的条款提出修正建议,通过人脸识别、全程录像等技术手段固定证据链,确保协议不可篡改。
【法律依据】民法典权威背书
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公证法》第36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小编洞察】理性规划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办理婚前财产约定协议公证绝非算计,而是对婚姻的敬畏,它像一份"保险单",让双方在感情纯粹期就建立规则意识,数据显示,经过公证的协议在诉讼中的采信率高达92%,远超普通书面协议的67%,当爱情褪去激情,这份经法律确认的契约,反而能守护婚姻最后的体面,毕竟,敢于直面现实的感情,才经得起岁月磨砺。
婚前财产协议公证真的有必要吗?感情和钱,如何两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