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财产公证有必要吗?夫妻共同财产如何避免纠纷?
"结婚时感情好得像一个人,离婚时却为了一套房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少见,随着社会离婚率的攀升,婚内财产纠纷已成为婚姻破裂后的"重灾区",很多夫妻在感情甜蜜时羞于谈钱,等到关系破裂时才发现,婚内财产公证不仅是法律层面的"保险栓",更是对双方权益的理性保护。
婚内财产公证的核心目的是明确财产归属,婚前一方全款购买的房产,若婚后未做公证,可能因装修、还贷等行为被认定为共同财产;再比如创业公司的股权增值,若未提前约定比例,离婚时可能引发估值争议,通过公证,夫妻可对现有财产、未来收入、债务承担等作出书面约定,从法律层面划清"你的""我的""我们的",避免感情破裂时因财产分割消耗精力甚至对簿公堂。
解决方案:三步完成婚内财产公证
1、坦诚沟通:双方需抛开"谈钱伤感情"的顾虑,列出各自名下财产(房产、存款、股票等)及债务,协商分配比例。
2、选择公证机构:优先选择省级司法部门认证的公证处,确保协议具备法律效力,公证员会审核协议内容是否合法、自愿。
3、明确财产范围:除现有财产外,需约定婚后收入(如工资、投资收益)的归属,以及继承、赠与财产的分配规则。
相关法条:
- 《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 《民法典》第1076条: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财产分割协商一致的意见。
婚内财产公证并非"算计",而是成熟婚姻的必修课。它像一份"财产说明书",用法律语言为感情加上理性护栏,尤其对于再婚家庭、创业夫妻或资产悬殊较大的伴侣,公证能有效规避未来风险,但需注意:协议内容不得限制人身权利(如离婚自由),且需双方自愿签署,婚姻的本质是爱与信任,但理性规划财产,反而能让感情走得更稳更远。
婚内财产公证有必要吗?夫妻共同财产如何避免纠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