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伤残鉴定可以假装吗?律师揭开装病骗鉴定的真相与代价
"医生,我这条腿真的疼得动不了!"
"这伤明明不严重,但要是能评上十级伤残,赔偿金能多拿十几万……"
生活中,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试图通过夸大伤情、伪造症状来骗取更高等级的伤残鉴定结果,这种"假装伤残"的行为看似能短期获利,实则暗藏巨大的法律风险与社会代价。
一、伤残鉴定背后的"科技铁三角"
现代伤残鉴定早已不是凭肉眼观察的"单打独斗"。司法鉴定机构采用"医学检查+仪器检测+专家会诊"的三维验证体系:
MRI、CT等影像学证据能穿透皮肉呈现骨骼损伤
肌电图检测可精准识别神经损伤真伪
关节活动度测量仪以毫米级精度记录肢体功能障碍
更有多学科专家联合研判,曾有案例显示:某男子声称腰椎骨折无法行走,但红外热成像显示其腰部血流正常,最终被识破伪装。
二、假鉴定的三重法律后果
《刑法》第307条明确规定:
> "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到伤残鉴定造假:
1、行政处罚:骗取保险金将面临2-5倍罚款
2、刑事追责:数额较大可能构成诈骗罪(立案标准3000元起)
3、民事反噬:需全额退还赔偿金并承担诉讼费用
2023年浙江某交通事故案中,王某因伪造听力检测结果被法院判处退还8.7万元赔偿款,并处1.5倍罚金。
三、维权路上的"避坑指南"
1、如实陈述原则:伤后首次就医时详细记录症状
2、证据保全策略:保留所有检查胶片、用药清单
3、动态复查机制:伤情变化及时补充新鉴定
4、专业陪同建议:委托律师参与鉴定过程
特别注意:《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明确规定,诈伤行为将直接导致鉴定终止,且会被记入司法诚信档案。
相关法条索引
- 《刑法》第266条(诈骗罪)
- 《民法典》第1165条(侵权责任条款)
- 《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27条(虚假鉴定处理)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诈骗行为处罚)
小编总结:伤残鉴定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救济途径,而非投机工具。用健康换金钱的伪装有如饮鸩止渴,不仅会失去法律保护,更将背负信用污点,当您遭遇伤害时,建议通过正规法律程序维权——真相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做伤残鉴定可以假装吗?律师揭开装病骗鉴定的真相与代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