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鉴定找熟人作假?律师提醒,后果可能比你想的更严重
“伤残鉴定可以找熟人作假吗?”这是许多人在面临赔偿纠纷或法律诉讼时,内心可能闪过的念头,毕竟,伤残等级直接影响赔偿金额,有人觉得“托关系”能快速获利,但作为律师,我必须严肃地告诉你:这种操作不仅违法,还可能让你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最终人财两空。
**一、伤残鉴定作假的动机与风险
现实中,确实存在少数人试图通过伪造病历、夸大伤情甚至串通鉴定人员来“提高”伤残等级,他们可能认为:“只是多拿点钱,没人会发现”“熟人办事更放心”,但事实上,司法鉴定全程受法律监管,作假手段极易被识破。
- 医院病历与伤情明显不符;
- 鉴定报告逻辑漏洞(如损伤部位与功能障碍程度不匹配);
- 对方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时,结果差异过大。
一旦被发现作假,轻则鉴定无效、赔偿诉求被驳回,重则面临刑事责任。法律不会因“熟人关系”网开一面,反而会因“知法犯法”加重处罚。
**二、伤残鉴定作假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伪造证据或指使他人作伪证,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实践中已有多个案例:
案例1:张某交通事故后,通过亲戚联系鉴定机构虚报伤残等级,索赔时被对方律师质疑,经重新鉴定确认作假,张某不仅失去赔偿资格,还被法院以“虚假诉讼罪”判刑8个月。
案例2:某鉴定所法医收受2万元贿赂出具虚假报告,最终以“伪证罪”被吊销执业资格并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的红线清晰明确:无论是申请人、鉴定机构还是“帮忙”的熟人,均需承担连带责任。
三、如何合法维护伤残鉴定权益?
与其冒险作假,不如通过合法途径保障自身利益:
1、选择正规鉴定机构:优先选择法院指定的或有司法资质的机构,全程留存鉴定材料;
2、主动申请重新鉴定:若对结果有异议,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提出重新鉴定;
3、委托专业律师介入:律师可协助审查病历、沟通鉴定细节,避免因程序瑕疵影响结果。
**建议参考
- 遭遇侵权时,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如报警记录、医疗诊断书);
- 切勿轻信“包过鉴定”的中介,司法程序不存在“捷径”;
- 发现他人作假,可向公安机关或纪委监委举报。
**相关法条
1、《刑法》第三百零七条: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2、《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条:侵权赔偿需以实际损失为依据;
3、《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二十三条:鉴定人需独立、客观、公正执业。
伤残鉴定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试图用“熟人关系”作假,本质上是践踏法律尊严,无论是为了钱还是人情,一旦触碰法律底线,终将付出远超收益的代价。与其费心钻空子,不如相信法律程序——真实的伤情、合法的诉求,才是获得赔偿的最强底气。
法律保护的是合法维权,而不是投机取巧。
伤残鉴定找熟人作假?律师提醒,后果可能比你想的更严重,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