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怎么认定?这5个关键点必须掌握!
婚姻走到尽头时,财产分割往往是争议的焦点,许多夫妻对“共同财产”的认定一知半解,甚至因误解导致矛盾激化。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到底该如何界定?哪些财产属于共同所有,哪些又是个人财产? 今天从法律视角带您理清关键问题。
一、夫妻共同财产认定的核心原则
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夫妻共同财产主要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取得的工资、投资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等,以及婚后共同购置的房产、车辆等资产,但现实中,财产类型复杂多样,认定需结合以下5个关键点:
1、时间节点:婚姻存续期间是核心
婚前个人财产原则上不分割,但若婚后通过共同还贷、翻建增值等方式转化为共同财产,需按贡献比例分配。
2、财产来源:是否体现“共同贡献”
例如一方继承的遗产或受赠财产,若未明确约定为个人所有,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但若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归属一方,则属于个人财产。
3、财产性质:是否用于家庭生活
如一方婚前购买的奢侈品,婚后长期由家庭共同使用,可能被纳入分割范围;而个人专用物品(如衣物、首饰)通常归个人所有。
4、双方贡献:家务劳动与经济贡献同等重要
全职太太/先生的家务付出、子女抚养等隐性贡献,在分割财产时需被量化,法院会综合考虑双方对家庭的投入。
5、财产混同:个人与共同财产界限模糊时如何判定
若婚前存款与婚后收入混合使用,导致无法区分来源,可能整体视为共同财产。
**二、避免争议的解决方案
1、提前梳理财产清单:离婚前整理双方名下房产、存款、投资等资产,明确权属证据。
2、保存财务证据:保留购房合同、转账记录、债务凭证等,证明财产来源及用途。
3、协商优先,诉讼兜底:通过协议明确分割方案,若协商不成,由法院根据公平原则判决。
4、专业评估资产价值:涉及公司股权、知识产权等复杂资产时,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
5、委托律师介入:律师可协助调取银行流水、不动产登记信息等关键证据,保障权益最大化。
**三、相关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62条:明确夫妻共同财产范围,包括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
《民法典》第1063条:规定个人财产类型,如婚前财产、人身损害赔偿等。
《民法典》第1087条:离婚时财产分割原则,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
离婚财产分割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情感与利益的平衡。核心在于“共同贡献”的认定与证据留存,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诉讼,建议提前咨询专业律师,避免因财产界定不清导致权益受损。法律保护的是“有准备的人”,而非“盲目争执的人”。
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怎么认定?这5个关键点必须掌握!,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