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到底怎么界定?这些细节你可能不知道!
结婚后赚的钱、买的房、投资理财的收益…这些到底算谁的?很多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对财产归属存在误解,甚至因此引发矛盾,法律上究竟如何界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为您梳理清楚。
根据《民法典》第1062条,夫妻共同财产的核心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具体包括五大类: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继承或受赠的财产(明确约定归一方除外),以及其他应当共有的财产(如股票增值、房屋租金等),举个例子,婚后一方用工资购买的理财产品,即便登记在自己名下,收益也属于共同财产;再比如婚后继承的房产,如果遗嘱没特别说明给个人,同样会被视为共同财产。
但现实中的争议往往藏在细节里,比如婚前买房婚后共同还贷的部分是否算共同财产?答案是:婚后共同还贷及对应的增值部分属于共同财产,再比如一方用婚前存款在婚后炒股赚的钱,本金属于个人财产,但投资收益属于共同财产,这些细节如果处理不当,离婚时极易产生纠纷。
解决方案:如何避免夫妻财产争议?
1、签订书面协议:通过《婚内财产协议》明确约定财产归属(需公证增强法律效力)。
2、保留财产证据:婚前存款、赠与协议、债务凭证等材料单独存档。
3、区分资金账户:个人财产与共同财产使用不同银行卡,避免混同。
4、及时处理争议:涉及大额财产变动时,提前咨询律师评估风险。
相关法条梳理
《民法典》第1062条:明确列举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共同财产范围。
《民法典》第1063条:规定婚前财产、人身损害赔偿等属于个人财产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25条:细化投资收益、孳息等归属认定规则。
《民法典》第1065条:允许夫妻通过书面协议约定财产制度。
第一,时间线是关键:婚前个人财产不因婚姻自动转化,但婚后产生的收益可能被“共享”。
第二,约定大于法定:通过协议能突破法律默认的财产分配规则。
第三,证据链决定结果:法院判案时更看重资金流向、产权登记等客观证据。
特别提醒:如果一方在婚后用个人财产全款购房,且登记在自己名下,房屋仍可能被认定为个人财产;但若婚后用共同财产装修或还贷,相关部分仍需分割。财产问题无小事,提前规划才能守护自身权益。
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到底怎么界定?这些细节你可能不知道!,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