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夫妻共同财产司法解释,如何保障你的权益?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与执行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的出台,执行夫妻共同财产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财产分割的规则,但许多当事人仍对“如何避免财产执行争议”“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存在困惑。
在婚姻纠纷中,夫妻共同财产的执行问题往往成为矛盾的焦点,一方隐瞒或转移共同财产、债务归属不明确等情况,极易导致执行难。司法解释的核心目标是统一裁判标准,防止“同案不同判”,根据规定,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工资、投资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等均属共同财产,但若一方通过隐匿、变卖财产损害配偶权益,法院可依法追回。
实践中仍存在“举证难”“执行程序复杂”等问题,夫妻一方主张某笔债务为共同债务,另一方却认为属于个人债务,双方往往因证据不足陷入僵局。司法解释第25条至第28条特别强调,法院需结合债务用途、双方知情情况等综合判断,避免“一刀切”导致不公。
解决方案:
1、提前签订财产协议:明确婚前财产与婚后共同财产的界限,规避未来争议。
2、保留财产证据:对重大资产(如房产、股权)的交易记录、资金流向做好留存,便于举证。
3、及时申请财产保全:若发现对方转移财产,可向法院申请冻结相关资产,保障执行效力。
4、委托专业律师介入:通过法律手段调查对方财产线索,提高执行成功率。
相关法条:
《民法典》第1062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
《民法典》第1064条:夫妻共同债务需基于双方共同意思表示或用于家庭共同生活。
《民事诉讼法》第247条:对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被执行人,法院可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小编总结:
执行夫妻共同财产司法解释的细化,为婚姻财产纠纷提供了更清晰的裁判依据,但法律条款的落地仍需当事人主动作为:提前规划财产、保存关键证据、善用司法救济途径,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无论是婚姻存续期间还是离婚后,对财产权利的清晰认知和积极行动,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强保障。
执行夫妻共同财产司法解释,如何保障你的权益?,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