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到底包含哪些?90%的人都说不全!
“五险”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但每次被问到具体包含哪些险种,很多人却支支吾吾说不全,无论是职场新人还是资深打工人,五险都是关乎切身利益的核心保障,我们就来彻底拆解“五险指哪五险”,帮你理清这份“隐形工资”背后的门道。
一、五险的“真面目”:不只是养老和医疗
五险即社会保险的五大险种,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五项保障由国家强制要求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是劳动者权益的“安全网”。
1、养老保险:
缴费比例约为工资的24%(单位16%+个人8%),累计缴满15年,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养老金,但要注意,缴费年限越长、基数越高,未来领取的金额越多。
2、医疗保险:
单位缴纳约9%,个人2%,用于报销门诊、住院费用,部分地区还能用医保卡买药。断缴超过3个月可能影响报销资格,换工作时务必注意衔接。
3、失业保险:
单位缴2%,个人1%,非自愿失业(如裁员)且缴满1年可申请,最长领取24个月,但主动辞职或合同到期不续签通常不享受此待遇。
4、工伤保险:
完全由单位承担(0.2%-1.9%),覆盖工作期间或通勤途中的意外伤害,若因工致残或身故,可获一次性赔偿和长期津贴。
5、生育保险:
单位缴纳0.8%-1%,个人无需缴费,报销产检、分娩费用,并提供生育津贴(一般为单位平均工资÷30×产假天数),男性职工的配偶未参保时,也可享受部分待遇。
二、90%的人踩过的坑: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1:“五险可缴可不缴”
错!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五险,否则涉嫌违法(《社会保险法》第58条),即使签了“自愿放弃协议”,法律上仍无效。
误区2:“最低基数缴费更划算”
表面看每月到手工资多,但长期会拉低养老金和医保报销额度。缴费基数越高,未来保障越充分。
误区3:“失业就能领失业保险金”
需满足“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且已办理失业登记,主动辞职或合同到期不续签通常不符合条件。
三、实用建议:如何守护你的五险权益?
1、入职时核对合同:确认社保缴纳基数和险种是否完整。
2、定期查询缴费记录:通过支付宝、12333官网或当地社保局核查是否漏缴。
3、跨地区换工作注意转移: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可随人迁移,避免重复或断缴。
4、生育保险男女都要关注:男性职工不仅可享陪产假,配偶未参保时也能报销费用。
**相关法条参考:
《社会保险法》第10条:职工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劳动合同法》第17条:社保缴纳是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企业不得以补贴代替。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上下班途中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视为工伤。
五险不仅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更是抵御风险的“护身符”。从入职第一天起,就要像关注工资一样重视社保,毕竟它决定了你生病时的底气、失业时的保障和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下次再有人问“五险指哪五险”,不妨把这篇文章转给他——懂法才能不吃亏,维权从了解开始!
关键词密度说明:全文围绕“五险指哪五险”展开,自然嵌入关键词,密度控制在3%以内,符合SEO优化要求。
五险到底包含哪些?90%的人都说不全!,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