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转让债权债务怎么处理?这些法律风险必须警惕!
在公司并购、重组或股权转让过程中,债权债务的处理往往是交易成败的关键,许多企业因忽视这一环节,最终陷入诉讼纠纷甚至承担巨额债务,公司转让时债权债务究竟该如何合法合规处理?又有哪些法律风险需要提前规避?
一、公司转让债权债务的核心处理流程
1、明确债权债务范围
转让前必须全面梳理公司账目,包括已确认的债权(应收账款、投资权益等)和债务(银行贷款、应付账款、未履行合同义务等),需特别注意隐性债务(如未决诉讼、担保责任)的排查,避免遗漏。
2、协商转让条款
买卖双方需在《股权转让协议》或《资产转让协议》中明确约定债权债务的承担主体,常见方式有两种:
“打包转让”:债务随公司一并转移,受让方需承担全部责任;
“选择性剥离”:双方协商保留部分债务由原股东承担,但需经债权人书面同意。
3、履行法定通知程序
根据《民法典》第546条,债权转让需通知债务人,债务转让需经债权人同意,若未履行程序,转让行为对债权人无效,原股东可能仍需担责。
4、办理公示与登记
涉及不动产、知识产权等特殊债权的转让,需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否则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
**二、高发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1、隐瞒债务引发的连带责任
若转让方故意隐瞒债务,受让方可主张协议无效或索赔,但举证难度大,建议在协议中增设“债务兜底条款”,要求转让方承诺“无未披露债务”,并约定高额违约金。
2、债权人主张“恶意逃债”
若公司以明显低价转让资产逃避债务,债权人可依据《民法典》第539条申请撤销转让行为,交易价格需公允,并留存评估报告等证据。
3、员工工资与社保欠缴纠纷
劳动债务(如欠薪、补偿金)优先于普通债权受偿,即使协议约定由转让方承担,若其无力支付,受让方仍可能被员工追责。
建议参考:企业转让前的“三步自检”
1、委托律师事务所或审计机构全面尽职调查,识别潜在风险;
2、在协议中明确债务承担范围、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3、对重大债务,要求转让方提供抵押担保或第三方保证。
**相关法条依据
《民法典》第551条:债务人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的,需债权人同意;
《公司法》第174条:公司合并时,债权人可要求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
《企业破产法》第31条:破产前一年内不合理转让财产,管理人有权撤销。
公司转让绝非“一纸协议”就能完成,债权债务处理既是法律问题,更是商业博弈,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必须通过专业法律尽调、严谨合同条款和规范操作流程,才能避免“接手空壳公司”或“替人背债”的悲剧。
法律不会保护盲目交易的人,只会保护用对方法的人。
公司转让债权债务怎么处理?这些法律风险必须警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