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房产公证协议书有必要签吗?律师告诉你真相
"结婚后买的房子,写谁的名字重要吗?"这是很多夫妻在购房时纠结的问题,随着婚姻观念和财产意识的提升,婚后房产公证协议书逐渐成为保障双方权益的重要工具,但现实中,仍有不少人认为"谈钱伤感情",甚至觉得婚前公证是"不信任"的表现,殊不知,房产作为家庭核心资产,一旦涉及继承、离婚或债务纠纷,没有公证协议可能导致财产归属不清、分割困难,甚至引发家庭成员反目成仇。
为什么婚后房产需要公证?
婚后购房通常被默认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实际出资情况可能复杂多样。
- 一方父母出资但未明确赠与对象
- 婚前个人存款用于婚后购房首付
- 婚后共同还贷但登记在一方名下
这些情况都可能在未来产生争议。公证协议书的本质是通过法律形式固定财产归属,避免因感情破裂或突发情况导致财产纠纷,曾有案例显示,一对夫妻婚后共同还贷但未公证,离婚时因无法证明实际出资比例,最终按房产证登记比例分割,导致一方严重利益受损。
解决方案:三步拟定有效公证协议
1、明确出资明细:记录购房款来源(如工资、继承、借款等),区分个人财产与共同财产部分。
2、约定产权比例:根据实际贡献协商分配,可采取"按份共有"或"共同共有"形式,建议采用书面公式计算(如:首付占比+还贷贡献率)。
3、附加特别条款:针对父母资助、未来置换房产、一方放弃产权等情况设置补充说明,"若父母出资部分视为借款,需在房产分割时优先偿还"。
法律依据:这些条文必须知道
- 《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归属,约定应采用书面形式。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32条:婚前购房婚后还贷,补偿金额=共同还贷部分×房产增值比例。
- 《公证法》第36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可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具有高于一般协议的证明效力。
签署婚后房产公证协议书绝非否定感情,而是用法律手段为婚姻系上"安全带",尤其在房产涉及多方出资、婚前婚后财产混同时,公证能有效规避四大风险:产权争议、债务牵连、继承纠纷、离婚析产,建议夫妻双方在购房前坦诚沟通,通过专业律师起草协议并公证,既保护自身权益,也体现对婚姻关系的理性尊重,毕竟,真正的信任,是敢于把现实问题摊在阳光下解决。
婚后房产公证协议书有必要签吗?律师告诉你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