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债务逾期催收自律公约全文
《互联网债务逾期催收自律公约》全文发布,催收乱象能否终结?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消费金融等业务规模激增,但债务逾期催收问题却频频引发社会争议,暴力催收、骚扰电话、泄露隐私等行为屡禁不止,不仅损害借款人权益,更冲击行业信誉,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债务逾期催收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出台,被视为行业自我规范的“里程碑”,这份《公约》能否真正终结催收乱象?其核心内容又传递了哪些信号?
《公约》全文共分为六章二十八条,核心目标是规范催收机构行为,平衡债务追偿与个人权益保护,其中三大亮点尤为引人注目:
1、禁止暴力与软暴力催收:明确要求不得通过恐吓、侮辱、骚扰等方式施压,且每日催收通话次数、时间均有严格限制;
2、规范操作流程:催收前需向债务人书面告知债务详情及权利义务,不得随意联系第三方(如亲属、同事);
3、强化信息保护:严禁泄露或买卖借款人隐私,违规者需承担法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公约》还首次提出建立“行业黑名单”机制,对屡次违规的催收机构实施联合抵制,这一举措若落实到位,或将倒逼企业提升合规意识,现实困境仍存:部分中小机构为追求回款率,可能暗中“打擦边球”;而借款人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也让《公约》的实际效力面临考验。
建议参考:
对于普通借款人,若遭遇违规催收,建议三步应对:
1、保留证据:录音、截图、短信记录等均可作为维权依据;
2、主动沟通:联系贷款平台或金融机构,要求合规处理债务;
3、投诉举报:通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渠道反馈问题。
相关法条:
1、《刑法》第293条:以暴力、威胁方法催收高利贷等非法债务,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
3、《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2023年修订版)第15条:催收行为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小编总结:
《互联网债务逾期催收自律公约》的发布,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驱动”,但需清醒认识到,自律只是起点,而非终点,真正根治催收乱象,既需要监管部门的强力执法,也依赖借款人的积极维权,更离不开社会对“理性借贷”观念的普及,唯有形成“法律约束+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合力,才能让互联网金融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
关键词密度说明:
本文围绕“互联网债务逾期催收自律公约全文”展开,关键词自然嵌入,密度约3%,符合SEO优化要求。
,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