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债务逾期催收自律公约最新出台,如何保障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权益平衡?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贷、消费金融等业务规模激增,但债务逾期问题也日益突出。部分催收机构为追回欠款,采取暴力、骚扰甚至泄露隐私等极端手段,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为规范行业秩序,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近期发布了《互联网债务逾期催收自律公约(最新修订版)》,引发广泛关注,这份公约的核心是什么?能否真正解决催收乱象?
1、明确催收行为边界,禁止“软暴力”
新公约首次将“软暴力”纳入禁止范围,包括频繁电话轰炸、恶意短信骚扰、冒充公检法施压等行为,催收方每日联系债务人次数不得超过3次,且不得在非合理时段(如夜间10点至早晨8点)进行催收。
2、建立债务人权益保护机制
公约要求催收机构需对债务人基本信息进行核实,避免“误伤”无关人员。债务人有权要求催收方提供债务凭证,并对不合法催收行为进行投诉,平台需在24小时内响应投诉并启动调查。
3、强化平台责任,违规者纳入行业黑名单
若催收机构或互金平台违反公约,除面临罚款外,还可能被暂停业务资质,甚至列入行业共享的“失信名单”,这一机制通过行业联合惩戒,倒逼企业合规经营。
二、行业痛点与新规的突破
此前,债务催收长期处于灰色地带。部分平台为规避责任,将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导致监管难度加大,新公约对此明确规定:债务委托方需对催收机构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并建立全流程监控系统,这意味着,即便催收业务外包,平台也无法“甩锅”。
公约首次提出“债务重组协商”机制,鼓励债权人与债务人通过减免利息、分期还款等方式达成和解。这一规定既保障了债权人回款可能性,也为债务人提供了喘息空间,避免因短期资金链断裂陷入恶性循环。
三、律师建议:债务人如何应对不规范催收?
1、保留证据是关键
遭遇辱骂、恐吓或频繁骚扰时,立即录音、截图,并记录催收方公司名称、工号等信息,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5条,债务人有权要求催收方删除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
2、主动协商,避免消极应对
若暂时无力还款,可依据公约第12条,向债权人提交收入证明、医疗单据等材料,申请延期或分期,协商过程建议通过书面形式(如邮件)留存记录。
3、善用投诉渠道
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平台官网)、地方金融监管局或银保监会提交投诉,根据最新数据,2023年通过官方渠道处理的催收纠纷案件,整改率已达78%。
相关法条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5、69条
2、《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2023修订版)》第5、12、18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1、44条
4、《民法典》第1032条(隐私权保护)
此次公约的修订,标志着互联网催收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入“法治化监管”阶段,对债权人而言,合规催收虽可能增加短期成本,却能降低法律风险;对债务人来说,新规提供了抵御非法催收的“护身符”,但绝不等于逃避债务的借口,行业能否真正走向规范,仍需监管、平台与用户三方共同践行“自律”精神,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催收的本质是帮助债务人走出困境,而非将其推入深渊。”
互联网债务逾期催收自律公约最新出台,如何保障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权益平衡?,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