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自律公约试行,真能解决老赖难题吗?
一份名为《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自律公约》的文件悄然进入公众视野,这份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试行公约,在互联网金融圈引发了激烈讨论——它究竟是化解债务纠纷的"救命稻草",还是行业自导自演的"面子工程"?
核心争议点聚焦在公约能否真正平衡债权人权益与债务人尊严,根据公约内容,参与机构需承诺:停止暴力催收、规范利息计算标准、建立逾期分级处理机制,某头部网贷平台负责人透露:"我们已投入200万升级智能催收系统,通过AI模型评估借款人还款意愿,对确无偿还能力的个案启动债务重组程序。"
但现实远比理想复杂,在深圳某律所处理的案例中,仍有平台利用"自律公约"模糊地带,通过外包第三方进行软暴力催收,某大学生因疫情失业导致3万元网贷逾期,其通讯录好友连续收到"协助调查通知",这种行为虽未直接威胁,却已构成心理压迫,律师指出:"公约虽禁止电话轰炸和人身攻击,但对新型软暴力手段缺乏明确界定。"
值得关注的是,公约首次引入"信用修复"概念,北京某征信机构负责人举例说明:"若借款人连续12个月按时履行分期还款协议,可申请消除本次逾期记录。"这种机制打破了传统征信"一旦逾期终身留痕"的困局,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落地,存在执行标准不统一的风险。
专家建议参考:
1、对平台方:建议建立"双盲"债务转让机制,避免个人信息在第三方催收环节泄露
2、对借款人:遇到非理性催收时,立即保存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证据链
3、对监管机构:需配套出台《公约实施细则》,明确违规行为的量化处罚标准
相关法律依据:
- 《民法典》第680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 《刑法》第253条: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3条:信息处理者委托第三方需取得个人单独同意
这场行业自律行动犹如硬币的两面——正面是规范发展的曙光,背面是执行落地的挑战,公约试行期间暴露的三个关键问题值得警惕:软暴力催收的变异形态、信用修复的实操真空、平台间的执行温差,真正破局之道,在于建立"行业自律+行政监管+司法保障"的三维治理体系,当某天借款人不再因暂时困难被贴上"老赖"标签,债权人权益又能得到合法保障,或许才是互联网金融走向成熟的真正标志。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自律公约试行,真能解决老赖难题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