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父母赠与的房产,离婚时会被分走一半吗?
婚后父母赠与子女的房产,是否会被算作夫妻共同财产?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家庭,尤其是在房价高企的今天,一套房产可能承载着两代人的心血。答案并不绝对,关键要看赠与行为是否有明确的归属约定。
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继承或受赠的财产,原则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约定只归一方所有的除外,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在赠与房产时,通过书面协议或公证明确表示“该房产仅赠与子女个人,与配偶无关”,那么这套房产就属于子女的个人财产,离婚时不参与分割,反之,若父母只是口头赠与或未明确约定归属,法院在审理时可能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案例说明:
- 小张结婚后,父母出资为他购买了一套婚房,并在购房合同中写明“仅赠与小张个人”,离婚时,法院判定该房产为小张的个人财产。
- 小李的父母在婚后转账100万帮他支付首付,但未签订任何协议,离婚时,妻子主张分割房产增值部分,法院最终支持了其诉求。
解决方案:
1、签订书面赠与协议:父母赠与房产时,务必通过书面形式明确归属,并注明“仅赠与子女一方”;
2、及时办理产权登记:将房产登记在子女个人名下,避免与配偶“共同共有”;
3、保留资金流水证据:若父母出资为子女还贷,需保留转账记录并备注用途,防止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还贷”;
4、公证辅助:通过公证加强协议的法律效力,减少争议风险。
相关法条:
- 《民法典》第1063条: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29条: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依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按共同财产处理。
小编总结:
婚后父母赠与的房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核心在于“约定是否明确”,父母若想为子女“守住”财产,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提前规划,避免因“人情”或“疏忽”埋下隐患,而对于子女而言,婚前婚后的财产界限清晰,既是对自己权益的保护,也能减少家庭矛盾。法律不保护“理所当然”,只认可“白纸黑字”。
婚后父母赠与的房产,离婚时会被分走一半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