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赠与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看完这篇就懂了!
婚姻生活中,财产归属问题常常引发争议,尤其是涉及继承或赠与的财产,很多夫妻在离婚时都会纠结:“父母过户给我的房子,算个人财产还是共同财产?”或者“配偶继承的遗产,我能不能分一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法律上的界定却暗藏细节。
一、法律如何界定这类财产的归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63条规定,“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属于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在赠与子女房产时明确表示“仅赠与我的儿子/女儿”,或遗嘱中写明“遗产由子女个人继承”,这类财产就与配偶无关,反之,若未明确说明归属,则可能被推定为夫妻共同财产。
举个例子:小张结婚后,父亲通过书面协议将一套房过户给他,并注明“此房产仅归小张个人所有”,这种情况下,即使小张离婚,该房产也不参与分割,但若小张的母亲去世后未立遗嘱,他继承的遗产未明确排除配偶权利,则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二、如何避免纠纷?关键在“提前约定”
1、签订书面协议:若父母赠与财产或订立遗嘱,务必通过书面形式明确归属,如“仅赠与子女一方”或“不作为夫妻共同财产”。
2、公证或律师见证:通过公证或律师确认协议的法律效力,避免口头承诺无效的风险。
3、婚内财产协议:夫妻可协商签订协议,约定继承或赠与财产的归属,避免日后争议。
**三、相关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62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原则上为共同财产。
《民法典》第1063条: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补偿;(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继承和赠与所得的财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核心在于“是否明确排除另一方权利”,无论是父母赠与还是遗产继承,建议通过书面协议、公证等方式固定证据,避免因“模糊约定”引发纠纷,婚姻需要感情维系,但财产问题更需要法律思维,提前规划,才能让家庭关系更稳固!
温馨提示:若涉及大额财产,建议咨询专业律师,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保障自身权益!
继承和赠与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看完这篇就懂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