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判决

合飞律师1个月前 (03-02)普法百科2

一、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判决

如果未签订劳动合同,在劳动纠纷诉讼中,一般会按以下情况判决:

(一)劳动关系认定

1. 若劳动者能提供工资支付凭证、缴费记录、工作证、服务证、考勤记录等证据证明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机构或会认定劳动关系成立。

2. 用人单位若否认劳动关系,需提供相反证据,若无法提供,一般采信劳动者的证据。

(二)双倍工资赔偿

1.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 计算双倍工资的时间,从劳动者入职满一个月的次日起开始计算,到满一年的前一日止。不过,如果用人单位补签了劳动合同,对于补签之前的时间,仍可能需要支付双倍工资。

(三)视为订立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总之,具体判决结果要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案件事实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定。

二、多重劳动合同如何判定

判定多重劳动合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劳动关系的主体看。如果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之间均符合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这是可能存在多重劳动关系的前提。

二是从工作内容与管理关系方面。在各个用人单位,劳动者都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内容,并且接受不同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与监督。例如,劳动者分别在甲从事设计工作,接受甲公司的工作安排和管理规范;同时在乙公司从事文案撰写工作,遵循乙公司的管理流程。

三是从劳动报酬的支付看。不同的用人单位各自按照约定或规定向劳动者支付报酬,报酬的来源是相互独立的。

四是从工作时间的分配上。劳动者在不同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可以明确区分,不存在同一时间同时为多个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导致无法区分的情况。但要注意,如果是符合法律规定的非全日制用工等特殊情形下的多重劳动关系也是被允许的。

三、如何判定劳动合同欺诈

判定劳动合同欺诈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主体方面的欺诈。如果用人单位虚构自身资质,例如根本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却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或者劳动者提供虚假身份信息、学历证书、工作经历等重要个人资料,这都可能构成欺诈。

二是合同条款欺诈。用人单位故意在合同中隐瞒关键信息,像工作环境存在严重危害健康因素却不告知劳动者,或者劳动者隐瞒自身健康状况等可能影响工作能力的情况。

三是合同目的欺诈。例如用人单位以招聘正式员工为名,实际目的却是让劳动者从事非法活动;或者劳动者以长期工作为幌子,实际只想短期获取单位机密信息就离职等情况。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往往会被判定为劳动合同欺诈。

以上是关于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判决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326556.html

未签订劳动合同怎么判决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