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债务逾期是骗人的吗?为什么总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
“只要交钱就能解决债务问题”“专业团队帮你消除逾期记录”……类似的广告语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吸引着无数因债务困扰而焦虑的人,但与此同时,“解决债务逾期是骗局”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到底这些服务是救命稻草,还是精心设计的陷阱?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解决债务逾期服务本身并不违法,但存在大量骗局
从法律角度看,正规的债务协商或重组服务是合法存在的。《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明确,因不可抗力或客观情况变化导致债务履行困难的,当事人可协商变更合同,一些专业机构通过帮助债务人与银行或网贷平台协商分期还款、减免利息等方式,确实能缓解债务压力。
现实中的乱象让这一行业蒙上阴影。“零风险清债”“内部关系消除征信污点”等承诺,往往是骗局的典型话术,比如2021年某地警方破获的“债务优化”诈骗案中,犯罪团伙以“缴纳服务费即可修复征信”为幌子,骗取上千人资金后卷款跑路,这类案例的频发,导致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为什么有人坚信“解决债务逾期是骗人”的?
信息不对称下的认知偏差
普通人缺乏法律和金融知识,难以区分正规机构与骗子的操作逻辑。征信修复本身只能通过合法异议申诉实现,但部分机构谎称能“内部操作”,利用信息差误导消费者。利用焦虑心理的“精准收割”
债务逾期者往往处于极度焦虑状态,容易轻信“快速解决”的承诺,骗子通过制造紧迫感(如“限时优惠”“名额有限”)诱导付费,甚至要求提供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最终导致二次损失。灰色地带的“擦边球”操作
部分机构以“法务咨询”名义开展业务,实际却采用伪造贫困证明、恶意投诉金融机构等手段,这类行为虽短期内可能见效,但涉嫌伪造证据或虚假陈述,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公文罪”,最终让委托人承担法律风险。
给债务逾期者的实用建议
优先选择官方渠道协商
直接联系银行或网贷平台客服,说明困难并申请延期或分期,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七十条,持卡人因特殊原因无法还款时,银行需提供平等协商的机会。核查服务机构资质
正规法律服务机构需持有《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金融咨询机构应具备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警惕“无固定办公地址”“仅通过社交平台联系”的所谓“专家”。拒绝“预付全款”模式
合法服务机构通常按阶段收费,比如签订协议时支付30%,协商成功后再付尾款,若对方要求一次性支付高额费用,大概率是骗局。
相关法律依据
-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借款人未按约定期限还款,需支付逾期利息,但并未禁止债务人与债权人协商调整还款方案。
-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但禁止有偿代理征信修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