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解决债务逾期的骗局是真的吗?律师教你识破套路
"专业团队帮你解决债务逾期,只需支付XX元,债务清零、征信修复一条龙!" 面对这样的宣传,有人心动,也有人质疑——这些号称能解决债务逾期的服务,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作为处理过数百起债务纠纷案件的律师,今天就带大家拆解背后的法律真相。
债务逾期"解套服务"的三大常见骗局特征
"0风险承诺"的虚假诱导
骗子常以"不成功不收费""100%消除逾期记录"为噱头,但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只有金融机构有权修改征信记录,任何第三方承诺"内部操作"都属于违法行为,轻则钱财损失,重则面临法律追责。伪造法律文书的"心理战术"
部分机构冒充律所发送《债务豁免通知书》,甚至伪造法院传票施压。《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法院文书必须通过12368系统送达,且不会要求私下转账,我曾代理过一起案件,受害人因轻信伪造的"调解书"被骗走3.8万元。"预付费+失联"的收割套路
要求先支付"保证金""律师费",收款后便拉黑消失,这种模式已涉嫌刑法第266条诈骗罪,2023年杭州某"债务重组公司"被查,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受害者多达137人。
遇到债务危机时,律师建议的4个合法应对方案
核实机构资质
正规律所可在"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凡要求"预付全款""签署空白合同"的立即终止合作。主动协商还款
根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负债人可直接与银行协商个性化分期,最长可分60期偿还,无需支付中介费。保留证据链
通话录音、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要完整保存,若遭遇诈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申请紧急止付。优先处理刑事风险
对于网贷催收中"涉嫌诈骗""恶意逃废债"等威胁,及时咨询律师进行法律风险预判,避免被不当追责。
相关法律依据
- 《刑法》第280条: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最高可处十年有期徒刑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6条:不得冒用行政部门/司法机关名义催收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禁止非法收集、使用公民征信信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