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催收新规出台,银保监会这次动真格了?
近年来,随着金融消费的普及,信用卡、网贷等逾期问题频发,暴力催收、骚扰电话等乱象屡禁不止,针对这一痛点,银保监会近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逾期债务催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催收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划分等方面划出“硬杠杠”,这一新规究竟传递了哪些信号?普通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又该如何应对?
新规核心解读:从“野蛮生长”到“精准约束”
明确催收行为“负面清单”
《通知》首次以部门规章形式,明确禁止暴力、恐吓、侮辱、骚扰等催收行为,并细化具体场景。催收员不得冒充公检法人员施压,不得向无关第三方泄露债务人隐私,每天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次且避开夜间休息时段,这意味着,过去“呼死你”“爆通讯录”等灰色手段将被彻底封堵。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建立投诉处理绿色通道,债务人若遭遇违规催收,可向金融机构或银保监会直接举报。金融机构需对第三方催收机构进行全流程监督,若外包公司违规,金融机构需承担连带责任,这一“穿透式管理”模式,将倒逼金融机构从源头把控风险。细化责任划分与处罚措施
《通知》强调,金融机构需对催收行为负主体责任,若违规情节严重,可能面临罚款、业务限制甚至吊销牌照,对催收人员则提出“持证上岗”要求,需通过专业培训并签署合规承诺,业内认为,此举将加速催收行业“洗牌”,淘汰不合规机构。
建议参考:如何应对新规落地?
对消费者:
若遭遇暴力催收,保留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证据,第一时间向金融机构或银保监会投诉(投诉电话:12378),主动与债权方协商分期还款方案,避免因逾期影响个人征信。对金融机构:
需尽快建立内部合规审查机制,对第三方催收公司进行资质审核与动态评估,建议设立独立投诉处理部门,并定期开展催收员法律培训,避免因管理疏漏引发法律风险。对监管部门:
需加强跨部门协作(如公安、网信办),严打“地下催收”产业链,并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形成震慑效应,可探索建立催收行业“黑白名单”制度,推动市场透明化。
相关法条链接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银保监会令〔2020〕第7号)第七十条:明确金融机构催收行为规范。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禁止未经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
-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公民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等方式侵扰他人私生活安宁。
小编总结
银保监会此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逾期催收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通过“负面清单”和连带责任机制,平衡了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义务;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明确的维权路径,长远来看,合规催收将成为行业主流,而金融机构唯有主动拥抱监管,优化服务流程,才能在竞争中赢得口碑与市场。
一句话总结新规精髓:催收可以“紧”,但手段必须“净”!
逾期催收新规出台,银保监会这次动真格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