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逾期了怎么办?三步化解危机,降低法律风险!
最近有客户焦急地咨询:“合作方突然说我们业务逾期了,对方要起诉赔偿,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作为企业经营者,业务逾期不仅影响信誉,还可能面临高额违约金。处理的关键在于“及时止损”和“合理应对”,今天从法律实务角度,教你三步化解危机!
第一步:立即沟通,明确责任归属
业务逾期后,许多企业第一反应是“逃避”或“硬扛”,但这只会加剧矛盾。正确的做法是:24小时内主动联系对方,确认逾期原因和责任归属。
- 若因己方失误(如供货延迟、服务未达标),可书面说明情况,提出补救方案;
- 若因对方原因(如未及时验收、款项未结清),需保留邮件、聊天记录等证据,必要时发函主张权利。
核心原则:避免情绪对抗,用事实和证据建立沟通基础。
第二步:制定“阶梯式”补救方案,降低损失
根据《民法典》规定,违约方需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责任。建议分阶段处理:
- 短期补救:优先完成逾期部分业务(如加急交付、补偿服务),争取合同继续履行;
- 中期协商:若无法按期完成,可与对方协商延期或调整条款(如分期赔偿、减免部分违约金);
- 长期止损:若协商失败,评估诉讼风险,提前准备应诉材料或反诉证据。
注意:所有协商内容必须书面确认,避免口头承诺无效。
第三步:善用法律工具,避免被动担责
若矛盾升级到法律层面,需重点把握两点:
- 主张“不可抗力”或“情势变更”:如因疫情、政策调整导致逾期,可申请部分免责;
- 计算违约金合理性:根据司法解释,违约金超过实际损失30%的,可请求法院调低。
关键动作:委托律师梳理合同条款、履约证据,制定应诉或谈判策略。
律师建议参考
- 合同签订时,务必明确“逾期条款”,包括宽限期、违约金计算方式;
- 日常业务中,保留所有履约记录(如物流单、验收报告);
- 收到律师函或传票后,7日内需回应,避免丧失抗辩权。
相关法条依据
- 《民法典》第577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应当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责任;
- 《民法典》第590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
- 《民法典》第584条: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法院可酌情减少。
小编总结
业务逾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不当让“小问题”变成“大雷区”,无论是协商还是诉讼,核心都在于“快速反应”和“专业应对”,企业经营者需建立风险意识,必要时借助律师力量,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主动出击才能掌握主动权!
业务逾期了怎么办?三步化解危机,降低法律风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