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鉴定是怎么鉴定的呢?
在法律领域,法律鉴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定的过程,法律鉴定是怎么鉴定的呢?
法律鉴定的程序
法律鉴定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委托鉴定: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要求法院委托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 选定鉴定人:法院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定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 鉴定准备:鉴定人在接到鉴定委托后,会进行鉴定准备工作,包括收集案件相关的证据、资料等。
- 鉴定:鉴定人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定。
- 出具鉴定意见:鉴定人在完成鉴定后,会出具鉴定意见,说明鉴定的结果和结论。
法律鉴定的方法
法律鉴定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 现场勘查:鉴定人会对案件现场进行勘查,收集案件相关的证据和资料。
- 物证鉴定:鉴定人会对案件中的物证进行鉴定,包括对物证的种类、特征、来源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 书证鉴定:鉴定人会对案件中的书证进行鉴定,包括对书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 人证鉴定:鉴定人会对案件中的人证进行鉴定,包括对证人的身份、证言的真实性、可靠性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 专家意见:鉴定人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获取专家意见。
法律鉴定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法律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鉴定人的资格:鉴定人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没有违法违规记录。
- 鉴定意见的客观性:鉴定意见必须客观、公正、准确,不得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
- 鉴定意见的合法性:鉴定意见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 鉴定意见的可采性:鉴定意见必须具有可采性,能够被法院采纳作为证据。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小编总结:
法律鉴定是诉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查明案件事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法律鉴定时,需要注意鉴定人的资格、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可采性等问题,当事人也可以在诉讼过程中申请鉴定,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鉴定是怎么鉴定的呢?,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