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来电?当心新型诈骗套路!
"您好,这里是XX逾期案件处理中心,检测到您名下有信用卡逾期未还,请立即配合处理..."这样的电话您是否也接到过?看似正规的来电背后,可能暗藏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
揭秘"逾期案件处理中心"常见话术
冒充公检法施压
诈骗分子常伪装成"法院特派员"或"金融监管专员",伪造带有国徽的公文和案件编号,以"涉嫌信用卡诈骗罪"等罪名威胁当事人,近期北京警方破获的案例显示,诈骗团伙甚至能准确报出受害人身份证后四位,通过心理压迫制造恐慌。虚拟转账解决方案
要求受害人"通过安全账户验证资金""缴纳保证金解除失信记录",更有甚者诱导下载远程控制软件,2023年银联反诈中心数据显示,72%的网贷类诈骗以"消除征信污点"为诱饵。伪造法律流程逼真
部分诈骗电话能准确说出受害人消费记录,同步发送带公章的法律文书彩信,实则这些"文书"存在明显漏洞:正规法律文书需纸质送达,且不会要求即时转账。
识别真伪的3把"法律保护伞"
核实身份双通道
接到类似电话立即挂断,通过银行官方客服/法院12368热线反向验证,如某地方法院真实办案,必定会通过书面传票通知。严守信息防护网
谨记公检法机关不会索要短信验证码、银行卡密码,遇到要求屏幕共享、点击不明链接的情况,应立即终止通话。及时报警止损
发现异常转账后,立即拨打110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根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20条,公安机关可与金融机构建立快速止付机制。
【建议收藏】应对电信诈骗三步法
- 保持通话录音,记录来电号码
-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真伪
- 向居住地派出所备案咨询
相关法律依据
-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他人个人信息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债务催收不得采用恐吓、侮辱性言辞
小编锐评
面对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记住三个"绝不":绝不轻信陌生来电、绝不透露验证信息、绝不进行屏幕共享,真正的法律程序必然留有充足的申诉时间,任何要求"立即处理"的催促都值得警惕,守护财产安全,从挂断可疑电话开始。
(本文关键词密度检测:打电话自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 3.2%)
接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来电?当心新型诈骗套路!,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