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怎么鉴定?这些法律规定你必须知道!
什么是虚假诉讼?
虚假诉讼是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
虚假诉讼的鉴定方法
- 审查证据:仔细审查案件中的证据,看是否存在矛盾、伪造或篡改的情况。
- 调查核实: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当事人的身份、财产状况、诉讼请求等信息。
- 询问当事人:对当事人进行询问,了解其真实意图和情况。
- 委托鉴定:如果需要,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如笔迹鉴定、鉴定等。
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小编总结
虚假诉讼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公信力,也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虚假诉讼的鉴定方法和法律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自觉抵制虚假诉讼,法院也应该加强对虚假诉讼的打击力度,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
虚假诉讼怎么鉴定?这些法律规定你必须知道!,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