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鉴定,国家法律怎么说?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鉴定,但如果遇到假鉴定,那可就麻烦了,国家法律对假鉴定是怎么规定的呢?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假鉴定,假鉴定,就是指鉴定人故意作出虚假的鉴定结论,或者在鉴定过程中违反鉴定程序、鉴定标准,导致鉴定结果不真实、不准确。
对于假鉴定,国家法律是零容忍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就明确了在刑事诉讼中,假鉴定属于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民事诉讼中,对于假鉴定,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这就表明,在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妨碍法院审理案件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处罚。
如果遇到了假鉴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让法律来制裁假鉴定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假鉴定结论,或者要求重新鉴定等。
国家法律对假鉴定是有明确规定的,我们要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于假鉴定行为,要敢于举报,勇于维权,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在进行鉴定时,要选择合法、正规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确保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关法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
小编总结: 假鉴定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要了解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保持警惕,提高辨别真假鉴定的能力,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假鉴定,国家法律怎么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