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定肇事逃逸罪的轻重
一、怎样判定肇事逃逸罪的轻重
肇事逃逸罪情节之考量:此为评定肇事逃逸犯罪情节轻重的首要关键要素。
若事故仅仅引发财产损失或轻微受伤等轻微伤害,则相较于致人重伤或死亡而言,处罚往往相对较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若逃逸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则该行为将被视为情节严重。
逃逸行为对事故后果的影响:倘若逃逸行为直接导致伤员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加剧伤势甚至导致死亡,那么这种行为将被视为加重情节,有可能招致更加严厉的法律制裁。
逃逸行为的主观动机:逃逸者是否存在逃避法律追责的主观意图,包括逃避刑事、民事或行政法律责任,这将对行为性质的认定起到重要作用。
责任比例:若逃逸者对事故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那么其所面临的法律责任将会更为严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逃逸行为有可能直接导致责任的加重。
后续行为:逃逸者是否主动投案,是否积极赔偿受害方,此类后续行为在量刑过程中可能作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参考因素加以考虑。
社会危害性:逃逸行为对公共安全及社会秩序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的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失,同样是量刑时需要权衡的重要因素。
《》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或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致人死亡定什么罪
对于肇事者因逃逸导致他人生命丧失者,通常会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一刑法规定意味着,倘若不幸发生之后,肇事者为躲避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选择逃离现场,并且这种逃逸行为直接导致受害者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援,最终导致其生命消逝的话,那么肇事者将会面临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换句如果受害者在事故发生后原本有机会通过及时的医疗救援挽回生命,然而却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使得他们无法得到及时救治,最终导致死亡,那么肇事者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刑事惩罚。
除此之外,肇事者还可能遭受吊销机动车、终身禁止再次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对受害者家属进行民事赔偿的责任,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死亡、、被人生活费等等。
每一个案件的具体判决都需要根据案件的详细情况进行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包括事故的具体情节、肇事者的认罪态度、赔偿情况以及是否能够取得受害者家属的谅解等等。
三、肇事逃逸车辆有什么影响
关于汽车保险理赔的问题分析:在涉及的案例中,当驾驶员或车主选择逃避责任时,其行为无疑将会对车辆保险的理赔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从商业角度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保险都可能以逃逸行为明显违反了保单条款为由,拒绝承担相应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即强制性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能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基础赔偿保障,但是在领域,尤其是在以及等方面,保险公司可能会采取更为严格的态度,决定是否进行赔付。
法律责任层面的考量:尽管车辆本身并不会受到直接的损害,但是,对于车辆的所有者或者驾驶员来说,他们将不得不面对严重的法律责任。
这些责任可能包括罚款、、驾驶证吊销等处罚措施,甚至可能上升至刑事责任的高度,例如拘留或者监禁。
车辆登记与使用方面的影响:在发生肇事逃逸事件后,车辆的登记状态也有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
如果车辆卷入逃逸事故且未能得到妥善处理,那么车辆的登记手续很可能会被暂时停止或者撤销。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车辆甚至有可能被依法扣押,作为调查工作的一部分,直至案件得以彻底解决为止。
社会声誉层面的影响:肇事逃逸事件不仅会给车主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可能对其个人或者企业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在社区或者商业环境中。
以上是关于怎样判定肇事逃逸罪的轻重的相关回答,遇到相似问题不要慌,点击咨询快速找到专业、合适的律师,1对1深度沟通法律需求,3~15分钟获得解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