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致死怎么判
一、肇事逃逸致死怎么判
在涉及到肇事逃逸导致他人死亡事件时,应视其情节严重程度而认定是否构成罪,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最高刑期或许将达到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此外,该肇事者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包括但不限于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况,是指在发生后,肇事者为规避法律责任而选择逃离现场,最终导致受害者由于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丧生的严重后果。
其次,如果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有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乘车人指使肇事者逃逸,从而导致受害者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那么这些人也将被视为交通肇事罪的同谋,并应接受同等程度的法律制裁。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肇事逃逸怎么减少量罚
在因交通事故而发生肇事逃逸行为并最终被判定有罪之后,若犯罪者符合适用条件,则可依法获得相应减刑。
然而,减刑的实施需要由所在监狱提交申请,并经过监狱管理机构的审核与批准。
在此过程中,申请方需与监狱管理部门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
待监狱管理机构确认申请材料合格后,便将正式致函人民,请求对该犯罪者进行减刑审议。
具体而言,监狱方面应向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书面的减刑建议书。
法院在收到减刑建议书之日起的一个月内,必须做出裁定,以确定是否给予犯罪者减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裁定的时间长短可能受到监狱管理机构的影响。
在减刑材料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监狱出具的减刑建议书;原审理法院所作的判决书、裁定书及相关法律文书;犯罪者悔过自新或立功表现的书面证明材料;罪犯评审鉴定表、奖惩审批表等。
然而,减刑并非无限制的,其前提条件是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一半。
因此,犯罪者最多只能获得一年零四个半月的减刑。
实际上,根据以往经验,预计犯罪者能够获得的减刑幅度约为一年左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