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怎样判别肇事逃逸罪的轻重

合飞律师1周前 (03-22)普法百科2

一、怎样判别肇事逃逸罪的轻重

关于事故所引发的严重性问题:假如逃逸行为并没有对他人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或者威胁到其生命安全,然而却构成了行,那么在这个特定情境之下,这种形式的逃逸会披上情节相对轻微的标签;反之,倘若逃逸行为直接导致受害者伤势恶化或是不幸离世,这显然将被视作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公安机关如何审视逃逸者的主观意图.他们会考虑逃逸者是否清楚地知道事故已然发生,且是否有意离开现场,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

同时,公安机关也会关注逃逸者是否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有可能给受害者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

逃逸者在事故发生之后的行为表现也是公安机关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逃逸者是否在事故发生后主动向警方,并且是否积极地承担起赔偿受害者损失的责任。

此外,逃逸者是否涉及到诸如驾驶、、行驶等其他恶劣的违法行为,这些都是公安机关需要深入调查和评估的内容。

最后,逃逸者对受害者的救助情况同样是公安机关进行定性的重要依据。

比如,逃逸者在事故发生之前是否曾经尝试过救助受害者,或者在事故发生之后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通知救援机构,这些都将影响到最终的定罪量刑。

而如果逃逸行为导致救援工作受到延误,进而使得受害者的伤势加重甚至导致其死亡,那么这无疑将被视为加重情节。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条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第六条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或者定罪处罚。

二、肇事逃逸后果怎样判刑

若尚不足以触犯刑法规定的犯罪门槛,则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规定,当事人将受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包括但不限于罚款200至2000元不等,以及拘留15天以内,且驾驶员亦将被扣除12分。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已达到交通肇事罪的程度,根据案件具体情节,可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或,如果在该过程中存在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则量刑标准将升格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若因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则量刑标准将进一步提升至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值得注意的是,若在交通肇事发生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将受害者带离事故现场并予以隐藏或遗弃,致使受害者无法获得及时救治而死亡或遭受严重伤残的,则将被认定为罪或罪,其对应的刑事惩罚力度亦将相应加大,可能面临、甚至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等重型刑罚。

三、开车肇事逃逸有什么处罚

行政处罚方面:若涉及的交通违法行为尚未达到犯罪的程度,交通管理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处罚,罚款金额在200元至2000元之间,并可同时处以15日以下的拘留。

情节严重的情况下,还会被吊销机动车,并且终身无法再次获得机动车驾驶证。

刑事责任方面:如果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应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如因逃逸行为导致受害人死亡,则需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方面:交通肇事逃逸者需要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即便有确凿证据表明对方当事人也存在过错,也只能是减轻而非完全免除事故责任。

此外,肇事逃逸行为还有可能导致保险拒绝赔付,除了强制性交通保险(即)外,往往不会承担赔偿责任,所有赔偿责任都将由肇事者个人承担。

以上是关于怎样判别肇事逃逸罪的轻重的相关回答,如您正遇到法律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律师,请点击咨询按钮,可以根据你的大概情况为匹配到最合适的本地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461182.html

怎样判别肇事逃逸罪的轻重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