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肇事逃逸后被撞怎么处理
一、对方肇事逃逸后被撞怎么处理
确保人身安全:在首要的任务中,务必确保自身以及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仔细观察是否有人在此次意外事件中受伤。
倘若出现伤亡情况,务必立即拨通当地的紧急救援热线寻求协助。
紧急报案:即使只是发生了一些不太严重的,也必须毫不犹豫地立刻向当地警方报案。
向警方详细汇报事故的全过程,包括对肇事车辆的详细描述,如车牌号码(若能看清)、车型、车身颜色以及逃逸方向等信息。
记录事故现场:请利用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拍摄事故现场的照片,包括车辆受损状况、事故发生地点、道路标志、信号灯、路面状况以及任何可能存在的证据痕迹。
寻找目击:尽可能寻找并记录下任何目击此次事故的人员的姓名与联系方式。
目击者的证词对于警方深入调查此案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保护事故现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移动事故车辆,直至警方抵达现场展开调查工作。
这样做可以为警方提供更准确的现场勘查依据。
通知保险:请尽快与您所投保的保险公司取得联系,向其报告此次事故的具体情况,并启动理赔流程。
即便肇事者尚未被寻获,您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保险获得相应的。
搜集证据:若您的车辆配备有行车记录仪,务必要确保将相关的视频资料妥善保存。
同时,还应尽力搜集任何可能存在的监控录像或者附近商家的摄像头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取得机动车、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二)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三)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
(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五)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
(六)违反交通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
(七)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
(八)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有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至第八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第一百零一条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或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二、对方三无肇事逃逸怎么处理
立即采取行动并报警处理:请您迅速地拨通您所在地区的紧急求助热线,尽全力提供有关肇事车辆的详尽信息,例如车辆的外貌特征、颜色、逃离方向以及所有能够帮助识别该车辆的尽可能多的细节。
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现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运用手机或者其他高科技设备对事故现场进行拍摄记录,包括车辆受损状况以及周围的环境特点等重要信息。
积极寻找目击证人:请您尽力寻找目击证人,并获取他们的联系方式,因为他们有可能为警方的调查工作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及时向保险公司报备:即便对方没有购买保险,您仍然需要通知自己的保险公司,以便了解自己所投保的保险政策中是否包含针对未知驾驶员或无保险驾驶员的相关条款。
全面收集:请您详细记录下自身的各项信息,包括车牌号码、车辆注册资料、保险信息以及个人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将会在未来的法律程序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剐蹭肇事逃逸后果怎么处理
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人,我们有权依法处以相应的罚款,金额在200元人民币至2000元人民币之间不等。
对于机动车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一次性的扣除12分的严厉处罚,或者在情节特别严重时,甚至有可能直接吊销其驾驶证。
若驾驶员的驾驶证不幸被吊销,那么他将会面临在一段时间内或永久失去重新获得驾驶证的资格。
我们还可以对肇事逃逸的行为人实施,最长可达15天。
在事故责任的判定上,我们会将肇事逃逸的行为人视为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即便在原本的事故中,他们并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最后,逃逸者必须承担对受害方的民事赔偿责任,这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车辆维修费用、误工损失、交通补偿费用等等。
以上是关于对方肇事逃逸后被撞怎么处理的相关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