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肇事逃逸如何判定责任
一、车辆如何判定责任
在判断汽车造成事故后,特定情况下出现的肇事逃逸责任时,首要需求便是确定事故的确切发生时间、地点以及涉及到的被损害的车辆以及相关人员的受伤程度属于何种状况。
而对于逃逸行为的确定标准,往往取决于逃逸相关责任人是否能够提交合法的报告以及现场停留来证实他们的清白。
在明确被证实存在逃逸行为的前提下,通常会由逃逸方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由于他们未尽到及时的援救伤员以及保护现场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
再者,逃逸行为有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更加恶化,使受害者没有办法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所以,逃逸方负担的责任往往比一般的车祸事故要来得更重。
在处理类似这样的案件过程中,各级行政司法机关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迅速进行调查取证,找寻逃逸车辆的行踪,并且对实施逃逸者严惩不贷。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后逃逸,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电动汽车肇事逃逸如何处罚
电动汽车交通事故中的肇事逃逸行为所受到的处罚原则,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一致,均受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以及相关刑法条款约束。
从性质上讲,肇事逃逸行为是一项极其严重的违规行为,此类驾驶员不仅试图逃避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还有可能延误对受害者的急救处理。
为此类不当行为所施加的惩罚措施主要由及刑事处罚构成两部分。
在行政处罚层面,逃逸驾驶员将面临积分的削减,甚至会遭受罚款,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时扣留或者直接吊销等严厉措施。
至于刑事处罚项下,将会根据逃逸行为造成的负面后果严重程度进行裁量,可能涉及拘留或者有期徒刑这样的刑罚。
在此基础上,逃逸行为还会对驾驶员的个人信誉记录产生影响,这无疑将对他们今后申请,甚至是日常生活产生深远的长期影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