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怎样认定逃逸
一、怎样认定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车辆驾驶人未能切实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未尽到其法定责任义务,发生交通事故后不按照正常流程,私自逃离事故现场的违法行为。
在确切判别车辆驾驶人是否存在逃逸行为的核心要素上,主要取决于车辆驾驶人事先对于事故的发现程度和后续对于应承担责任尽力规避的意愿这两个方面。
普遍来说,当车辆驾驶人明知事故已经发生,并且没有及时采取停车救助受伤人员、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形并等待专业人员到场处理事故等合规措施,那么就可以判定该车辆驾驶人存在逃逸行为。
除此之外,即便车辆驾驶人在事故发生之初并不知情,但在事后获悉事故发生的事实却并未主动投案接受调查,同样有可能被视为逃逸行为。
在处理涉及此类案件的过程中,执法机构将会依据现场勘查所获取的证据、目击者提供的证词以及监控录像等多方面信息,对车辆驾驶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及其行为导致的严重性进行全面评估与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十九条
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条
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
二、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如何追究
交通肇事逃逸乃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之一,其含义为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责任方未能严格遵守法律规定,迅速离开事故现场。
对于这类案件的处理遵循先报案再查处的原则,首先应充分发挥目击者或者受害人的重要作用,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公安机关报告相关情况,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视,并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及全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经调查取证确认存在逃逸行为的肇事者将承受相应的法律制裁,涉及到的惩戒措施包括、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罚款等多方面处罚之外,更有甚者则需要面对刑事诉讼。
进一步地说,逃逸行为亦有可能会导致民事赔偿责任的加剧。
为此,全社会都应该提升对的理解与尊重,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当遇到类似事件时,应积极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以实现共同维护交通秩序及法律权威的目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