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争取交通肇事逃逸缓刑
一、如何争取缓刑
在通常情况下,若发生逃逸事件,犯罪者将无法获得缓刑的司法判决。
所谓交通肇事逃逸,即肇事者在发生后,为规避对自身的法律追责而选择逃跑的行为。
在主观意识方面,这类逃逸罪犯显然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倾向和愿望,因此并不具备"悔罪"之心;在客观表现方面,即使他们的人身自由并未受到事故处理机构的严格监管或者已经成功地摆脱了,他们仍然表现出拒绝承担刑事责任或不愿向受害者提供充分赔偿的态度,这意味着他们在客观行动中未能展示出悔罪之举。
换言之,当这些肇事者落网且表现出诚恳的悔过之意,甚至采取了积极的补救措施时,尽管他们可能存在较大的罪恶感,实施了悔罪之举,但是相比那些在事故发生后选择坚守岗位、尽力维护社会秩序的肇事者而言,他们的"罪行"程度依然更为严重。
仅应当将其视为可以减轻处罚的因素来斟酌考量,而不适宜给予缓刑制度的宽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三年以下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重大交通肇事逃逸如何处理
若有人在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及法规之规定后,酿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并涉罪,应当依法依规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倘若肇事者在导致交通事故之后有意逃逸,则将会面临更为严格和严厉的制裁与惩罚,即不仅仅是被撤销机动车驾驶资格证书,同时可能会被剥夺终身重新考取的权利。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涉及到重大交通事故且存在肇事逃逸的行为,相关人员最高可被判处三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如果因逃逸行为导致受害者不幸死亡,那么量刑起点将至少为七年的有期徒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