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交通运输肇事的成立条件有什么

一、交通运输肇事的成立条件有什么

1、交通运输肇事的成立条件是: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为故意。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或者;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后如何认定

1、行为人后离开现场不间断的到有关部门投案如实讲述事发经过的。这种情况下,主观上被告人离开现场的目的不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表现在客观行为上体现为离开现场后不间断的到有关部门投案,并对事发经过毫不隐瞒,并且以行为人所知和认识到的情况如实讲述,不避重就轻,不夸大对方责任,不回避自己的责任。这种情况主客观能够相互印证,无为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不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只认定为一般的,并且应对其主动投案行为认定为自首,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量刑幅度内,并按照自首的量刑原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2、行为人交通肇事后离开现场不间断的到有关部门投案未如实讲述事发经过的。若行为人投案后,未如实供述肇事经过,虚假叙述,推脱自已的责任,夸大对方的责任,则按照刑法总则有关自首的规定,因未如实供述案件主要事实,不认定为自首,但因行为人无逃跑行为,亦不能认定为逃逸,应以一般的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若行为人投案后,向有关部门讲述有发生,但当时不是自己驾车,而是别人驾车肇事的,并说服别人替自己顶罪的,因无逃跑的行为,不认定逃逸,但后面的行为,又符合的特征,则以交通肇事罪和伪证罪。

3、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经过一段时间后,又投案如实讲述交通肇事及逃逸情况的。这种情况笔者同意前面第二种观点。交通运输应肇事后逃逸存在着自首的情况,即这种情形,行为人主观上有一个转变过程。在前面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主观故意支配下的行为,认定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而后面出于不论何种想法,去主动投案,自愿接受法律处罚的行为,又符合投案自首。是在两种主观故意的支配下,实施的两个行为,前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已构成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后者主动投案,如实供述案情的,又能够认定自首。因此应以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并有自首情节定罪量刑。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量刑幅度内按照自首的量刑原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行为人交通运输肇事后,又投案如实讲述交通肇事经过但称离开现场并非为逃避法律追究情况的。有的被告人称,自已是因为怕被害人及其亲属打自己才离开现场,不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这种情况,是被告人对自己的主观故意性质认识不清,按照笔者在前面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条件的论述,这种仍应认定被告人是为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因为逃避法律追究表现为逃避履行以下义务:民事人身、财产损害赔偿义务;五项行政义务;抢救伤者和财产的刑事义务。

5、被告人交通肇事后逃避履行上述义务的任何一种,都符合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条件。不能以被告人的这一辩解理由,而认为被告人主观无逃逸意图,这是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认识问题。因被告人对肇事经过如实供述,对自首仍应认定。以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并有自首情节定罪量刑。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它问题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咨询,或者到米小律网咨询专业律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471059.html

交通运输肇事的成立条件有什么的相关文章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有哪些呢(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有哪些内容)

由于紧急避险和自卫非常相似,很多人都分不清,但从以上几点也可以看出两者区别。正当防卫一般是针对不法侵害而采取防御措施,但如果是为了避免危险紧急情况,此时危险并不区分是否违法。现实中,紧急疏散也需要满足规定的条件,那紧急疏散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网友咨询: 建紧急疏散的条件...

犯罪中止和未遂的成立条件什么(犯罪中止和未遂的成立条件一样吗)

为了更好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法律问题,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法律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一些相关法律知识,本站整理了一些设缓刑应具备三点。我们来看看犯罪中止条件和处罚原则相关法律内容。 犯罪中止成立应当具备三个条件: 1、犯罪停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这是停止犯罪时间条件。...

特别自首的成立包括(特别自首的成立条件有哪些-)

1.特殊退保设要求。根据《刑法》号第六十七第二款规定,特别自首必须具备下列条件:特别自首对象必须是被采取措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被起诉被告。罪犯寻求惩罚。所谓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审判,依照法定程序,采取限制、剥夺人身自由强制方...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期徒刑(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逃逸)

公诉机关指控称,2022年10月6日7时54分左右,被告人周某驾驶一辆车牌号辽AC重型货车在浑南路口右转时由南向北行驶沉阳市区。某日,受害人向某驾驶车牌号为电动两轮车由南向北发生交通事故,造受害人向某当场死亡,两车均受损。沉阳市警支队浑南大队:被告人周某承担故全部责任,受害人项某无责任。...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怎处罚,交通肇事逃逸处罚标准是什么

如果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并且人员重伤,这种情况下肇事逃逸量刑一般在三年以下期徒刑或拘役,因为逃逸因素从而导致受害者死亡,尿急一般在7年以上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者需要承担交通事全部责任。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最新交通肇事逃逸处罚规定是什么 交通肇事后逃逸或...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怎样

一、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怎样 1、行为人犯交通肇事罪,且逃逸行为,此行为是:发主了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主观上明知或者可能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在交通肇事后逃跑;对交通事故负法律责任;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百三十三,违反交通...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如何认定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如何认定 1、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构罪为前提条件。 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追究为主观目的条件。 3、行为人逃跑行为。 什么是逃跑,词义是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环境或物而离开。在这里认为应界定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在人身未受到控制时,为逃避承担、行政...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否存在自首分析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否存在自首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不存在自首问题,因为如果自首,则说明行为人没为逃避法律追究主观目,则不能认定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只能以一般认定(以下无逃逸情刑以一般的交通肇事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否认定自首,应按总则指导分则一般原则处理。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