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法百科 > 正文内容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行为。较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更为恶劣,危害更为严重,因为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因此,《》对这种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

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处理;如果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为行为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则应认定行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

实践中发生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且发生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形形色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应当分别作出相应的定性和处理。

(1)行为人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为逃避处罚而逃逸。行为人虽有逃逸行为,但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对行为人的行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恶劣情节处以3至7年有期徒刑。

(2)行为人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并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为了逃避处罚,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顾而逃逸,行为人虽有逃逸行为,主观上具有放任的故意,但与被害人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符合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对行为人的行为应当以交通肇罪定性,按照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恶劣情节处以3至7年有期徒刑。

(3)行为人肇事后,致被害人损伤特别严重,即使及时抢救,受害人的生命也无法挽救,行为人为逃避责任而逃逸,对死亡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对死亡结果的发生并无实质上的因果关系,也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应以交通肇事后逃逸处以3至7年有期徒刑。

(4)行为人肇事后,在逃逸过程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他人死亡的,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其一第一次肇事后,逃逸途中只注意吸取教训,而忘记其他义务导致再次发生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行为人的两行为均构成交通肇事罪。其二行为人肇事后,逃逸途中以尽快的速度逃跑且不顾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导致多人死亡,主观故意由过失转化为故意,其行为侵害的客体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属于危害公共安全,对行为人定罪处罚。

(5)行为人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如将被害人放在不易被发现的地方,自己驾车逃跑,使被害人处于无法得到救助的环境中,主观上是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伤亡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行为应当以或者定罪处罚。

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但在办案实践中,判断逃逸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简单。首先要看死亡发生在逃逸之前还是之后,如果发生在逃逸之前,自然不属于逃逸致人死亡。若死亡发生在逃逸之后,如果损伤特别严重,即使及时送往医院抢救也无济于事,则判断二者的关系也不困难。但对于损伤不是特别严重,受害人为老年人、生前曾某种严重疾患者以及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的,判断二者的关系往往比较困难,这类案件肇事者与受害人家属往往争议较大,肇事者往往认为系损伤严重而死或认为主要系自身体质问题而死,而死者家属则往往认为系延误治疗而死。

认定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一要在案发后,及时调查了解案发经过,案发到死亡经过的时间、发现时死者的情况、送往医院时的情况以及对死者的救治经过,以综合判断死亡与逃逸的关系;二要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医学鉴定机制,需要对被害人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依据医学科学理论准确认定死亡原因、结果与逃逸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三是及时进行法医学鉴定,必要时要通过尸体解剖以判明死因,为案件准确定性和公正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内容是米小律网小编为大家总结的“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是否仅仅指第一次交通肇事的被害人,例如第一次交通肇事将他人撞死,又交通肇事逃逸因而过失致另一人死亡的,是否能够按照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处理?我们认为除上述解释的情形外,后者情形也应当按照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论处,而不应简单地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同种数罪或者按照撞死多人的交通肇事罪处理。更多请上米小律网咨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hefeilaws.com/hf/477452.html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的相关文章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过失致人死亡区别量刑(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过失致人死亡区别想象竞合)

作者/黄向清(上海市第一中医院院长) 第一部分 简要案件实和争议问题 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此类案件根据暴力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因果力,大可以细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施暴者的暴力行为直接导受害人死亡 例如,被告曹某与被害唐某在酒桌上因言语发生分歧。期间,曹某将受害推倒在地...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吊销驾驶证吗,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驾驶证会吊销吗

在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害的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您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害,那么可以过本篇文章了解的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能够对您遇到关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吊销驾驶证吗,交通肇事罪有哪些的问题带来帮助。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交通肇...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多少年,肇事致人死亡逃逸判多少年

交通肇事逃逸致死亡判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133条当中明确的规定因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律规范,从而发生了重大的交通事故,而且存在逃逸的行为,并且因为逃逸,导人死亡的,将会直接在按照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来进行处罚。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交通肇事逃逸...

逃逸致人死亡致人死亡后逃逸量刑有何不同

逃逸致人死亡致人死亡后逃逸量刑有何不同 逃逸致人致人死亡后逃逸是不同的概念,量刑也完全不同,逃逸致人的情况,量刑明显要重于致人死亡后逃逸。 《》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或;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怎么定罪

一、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怎么定罪 1、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逃逸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根据法律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法律依据:《》 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如何判刑

一、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如何判刑 1、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判刑:一般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责任的犯罪行为。 2、法律依据:《中华民...

酒驾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级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受伤的处罚为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对于逃逸的驾驶员来说,一旦被吊销驾驶证,那么将永远不能再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除了被吊销驾驶证之外,逃逸的驾驶员还会被扣除12分的驾照分。 本篇文章目录一览: 1、 2、 3、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受伤的处罚是什...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跑行为构成何罪

一、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跑 赵某驾驶宝马车在某市一茶厂外的机耕道上,与同向行进的行马-谡相遇时,将马-谡挂撞倒地,并碾压伤。被告赵某下车将马-谡抱入驾驶室内,架车离开故现场。途中,被告赵某见马-谡已死亡,为避法律惩处,在将马-谡的尸体运到某市某桥区,于当晚在某桥某厂外一垃圾堆处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