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 离婚怎么起诉
一、家暴 离婚怎么起诉
首先写一篇民事。
第一段要包括你跟被告的各种,比如你叫啥、性别是男还是女、哪年生的、啥民族还有你家在哪儿住;然后第二段就要提出你的请求了,比如说你想离婚啦、孩子归谁管啦、家里的东西怎么分啦这些事儿;最后一段就是说说你为啥要离婚这种事。
这个起诉状最好是打印出来,不过最下面那一行得签上你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你得去的立案大厅办个立案手续。
记住,去你现在住的地方的基层法院(区或者县的法院)提交申请,就在门口的立案窗口搞定立案过程。
等你到了立案窗口,记得递给他这几样材料:两份民事起诉状、你们俩的、你自己和你老婆的(你至少要带一张自己的)、还有小孩子的本或者。
如果你们家有什么财产需要法院来处理的话,还要带着那些财产的证据,比如房子的、车的这样的东西。
证据材料要复印一式两份,法院那里留一份,给对方那边再留一份。
缴款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拿出银行卡刷一刷,查看账户金额是否足够支付,然后把钱存好。
当你完成立案后,立案厅的工作人员会检查一下你的材料,看看齐不齐全,齐了他们就会给你开一个立案单。
使完了钱之后就没事儿了,回家乖乖等法院的通知吧。
你需要把那个缴费的小票和别的材料夹好,然后交给法院的立案厅,然后回家等待消息就行了。
等法院给你排好日期后,就会把你的起诉书、证据和其他材料都送给被告看,然后他们看完了就会告诉你开庭的具体时间,到时候你得去法院领一张开庭传票。
法庭上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调解。
要是对方也愿意离婚,说不定法官会找你们两个坐下来谈一谈,聊聊怎么解决这件事(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所有的民事案件都需要经过调解这一步骤才能正式审判,所以就算你已经立案了,开庭之前也不会直接判决的,等到真正开庭的那一天,法官也会先问问你们愿不愿意接受调解)。
调解成功了的话,法官就会给你签发一份《民事调解书》,这个调解结果可能让你们离婚,也可能只是说要多沟通,解决问题,还没有到离婚的地步,然后案件结束。
但要是连调解都没办法解决问题,那直接吧。
如果在开庭的时候还是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纠纷,法官就会做出决定,然后给你发布一份《民事判决书》。
这上面提到的“判决”可能意味着你们能顺利离婚,也能意味着这件事到此为止,告一段落。
如果你是第一次,而被告又不同意离婚的话,法官通常都会判决不允许离婚。
但是别难过,六个月以后,你可以再一次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二、父母家暴怎么处理
1、孩子要是受到了爸爸妈妈的,你完全可以去报警,同时也可以找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妇女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来寻求帮助和支持。
如果公安部门接到了关于家庭暴力的举报,他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阻止这种恶劣行径的发生,然后根据相关法规收集证据,帮受到伤害的人看医生,验伤等等。
只要是家庭暴力程度比较轻,没有达到需要的地步,那么公安机关就会对施暴者进行批评,或者发出警告信。
这封警告信里要包含施暴者的个人信息、家庭暴力的详细描述以及禁止施暴者再次施暴等重要内容。
公安机关会把这份警告信送给施暴者和受害者,并且还要通知当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这些机构会对收到警告信的施暴者和受害者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他们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家庭暴力已经达到了违反治安管理的程度,那么公安机关将会依法进行处罚;如果构成了犯罪,那就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如果你正在遭受家庭暴力,你还有权利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
当你因为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威胁而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时,法院应该予以受理。
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时候,最好是用书面形式提交;如果真的觉得书面申请太麻烦,也可以选择口头申请,不过法院会把你说的话记录下来。
法院做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时候,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其次要有具体的请求,最后要有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威胁的实际情况。
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应该在72个小时之内做出决定,要么批准人身安全保护令,要么拒绝申请;如果情况非常紧急,法院应该在24个小时之内做出决定。
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措施:第一,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第二,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第三,要求被申请人搬离申请人的住所;第四,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如果被申请人违反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导致犯罪的,法院会依法追究他的刑事责任;如果只是轻微违法,法院则会对他进行训诫,严重的可能会罚款甚至拘留。
以上就是关于家暴 离婚怎么起诉的回答,当前回复为大多数情况的参考答案,若未能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建议直接咨询律师,5分钟快速响应,问题解决率更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