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逾期协商骗局是真的吗?知乎网友亲身经历揭露真相!
近年来,随着个人负债问题日益普遍,一些声称能“帮助协商债务逾期”“减免利息”的机构开始活跃在网络上,尤其是知乎等平台,不少负债人抱着“救命稻草”的心态寻求帮助,却可能陷入更深的陷阱。债务逾期协商骗局是真的吗?答案是:真实存在,且手法隐蔽、危害极大!
骗局的常见套路
根据知乎网友分享的案例以及法律实务经验,这类骗局通常以以下形式出现:
- “百分百协商成功”的虚假承诺:骗子利用负债人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宣称“无论金额大小都能减免”“3天解决逾期问题”,甚至伪造银行文件或冒充法务人员。
- “先收费后服务”的陷阱:要求用户支付高额“咨询费”“材料费”或“保证金”,随后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直接失联。
- 套取隐私信息:以“需要提交银行流水”为由,索取用户的身份证、银行卡、通讯录等敏感信息,后续可能用于诈骗或勒索。
一位知乎网友自述:
“交了5000元‘服务费’后,对方直接拉黑了我,不仅债务没解决,个人信息还被倒卖,每天接到骚扰电话……”
如何辨别正规协商渠道?
- 正规机构不会提前收取高额费用: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的债务协商服务,通常不收取前期费用,协商方案需直接与债权人确认。
- 警惕“内部关系”话术:骗子常谎称“有银行内部渠道”,但银行协商政策公开透明,无需通过第三方操作。
- 核查资质:合法的法律服务机构需持有《律师事务所执业许可证》或《法律咨询资质证书》,可通过司法局官网查询。
关键提醒: 债务逾期问题应直接联系银行或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切勿轻信“捷径”!
建议参考:
- 如遇债务问题,优先通过银行官方客服、金融调解中心或律师咨询解决。
- 若已遭遇骗局,立即报警并保留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
-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避免因信息泄露导致“被贷款”风险。
相关法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财物,构成诈骗罪,最高可处无期徒刑。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经营者提供虚假服务或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主张三倍赔偿。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小编总结:
债务逾期协商骗局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黑色产业链! 负债人本就面临经济压力,若再被骗子“收割”,无疑是雪上加霜,合法协商不需要“中间商”,银行和司法机关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渠道,面对诱惑时,多一份警惕、少一分侥幸,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权益。
(全文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债务逾期协商骗局是真的吗?知乎网友亲身经历揭露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