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电话?别慌!律师教你识别真假防诈骗!
最近不少网友反映接到自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的电话,声称当事人因贷款、信用卡等债务逾期被立案,要求配合调查或还款,甚至威胁“不处理就起诉”,这种电话到底是真是假?背后隐藏哪些风险?作为律师,今天带大家一探究竟!
什么是“逾期案件处理中心”?
我国并无官方机构以此名义开展工作,所谓“逾期案件处理中心”通常是第三方催收公司或诈骗团伙的伪装话术。
- 真实催收: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委托的合法催收方,会明确告知债权人身份,不会冒充司法机关。
- 诈骗套路:利用“立案”“诉讼”等词汇施压,诱导转账或提供银行卡信息,甚至伪造法律文书。
如何辨别真假?关键看这3点!
① 核实来电身份:要求对方提供具体机构名称、工号、案件编号,并通过官方渠道(如银行客服、法院官网)查询确认。
② 警惕恐吓话术:真立案会由法院直接寄送传票,不会仅通过电话通知,更不会要求“立即转账私了”。
③ 验证法律文书:若对方称已起诉,可要求提供案号,并登录“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核实案件真实性。
接到这类电话该怎么办?
- 保持冷静:不必被“律师函”“上门抓人”等话术吓到,法律规定催收不得威胁、骚扰债务人。
- 录音取证:记录通话内容,若对方辱骂或泄露隐私,可向监管部门投诉。
- 主动协商:确有债务问题,应通过官方渠道联系金融机构协商还款计划,避免被“假催收”骗钱。
建议参考:
若频繁遭遇骚扰或怀疑被骗,立即做3件事:
- 拨打银行/平台官方电话核实债务情况;
- 保留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证据;
- 向当地公安机关或银保监会(12378)举报。
相关法条:
- 《刑法》第266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财物,构成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多次发送恐吓信息干扰他人生活,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68条:催收不得对债务无关第三人进行骚扰。
小编总结:
“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电话多为虚假催收或诈骗陷阱! 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不转账、不透露隐私,遇到债务问题,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才是正道,若已造成损失,务必及时报警,用法律武器捍卫权益!
文章价值点: 通过真实案例拆解、法律依据支撑,帮助读者精准识破骗局,避免财产损失,同时提供合法维权路径,全文逻辑清晰,突出“防骗+依法应对”核心,符合法律科普与民生需求。
接到‘逾期案件处理中心’电话?别慌!律师教你识别真假防诈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