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和教唆犯的区别
一、从犯和教唆犯的区别
教唆犯和从犯之间的主要差别就是:
1.名称上就不一样。
教唆犯呢,就是那种用各种方法来诱导别人犯罪的家伙,比如劝说、利益诱惑、暗示、怂恿等等,让那些原本没打算犯罪的人跟着他一起干坏事;而这些教唆别人犯罪的人也就成了教唆犯了。
从犯嘛,就是在一起犯罪活动中扮演着次要或者辅助角色的那个人。
2.在一个犯罪团队里的地位也不一样。
教唆犯通常是根据他们在整个犯罪行动中的任务或者行事方式来区分的。
从犯的话呢,就是要看他们在整个犯罪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多大来划分的。
3.受到法律惩罚时的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有人教唆别人去犯罪,那么这个教唆者应该按照他在整个犯罪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来接受相应的惩罚。
如果教唆的对象还是未成年人,那就更严重了,必须得加重处罚。
至于从犯嘛,法律规定应该对他们从轻、减轻处罚或者直接免除处罚。
《》第二十七条
在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教唆犯和胁从犯区别是什么
为你详细解读一下在刑法里面关于犯罪分子不同扮演角色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说主犯、从犯、教唆犯还有那个叫啥胁从犯啥的,他们各自会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以下就为你简单科普介绍一番:首先说这个“主犯”吧,就是那种带领一帮人做事儿,或者是带头筹划了一个大事件的那类人,他一般会受到比较严重的惩罚。
再说说那个“从犯”,也很关键要搞清楚,他就是在一堆人当中起到辅助效果的那类人嘛,这种类型的罪犯接受到的法律制裁往往会比主犯稍微轻那么一点儿。
然后就是那个听上去很神秘的“教唆犯”,这可是个心机不浅的家伙,指的是那些教别人做坏事的人,就算他自己实际行动没怎么动手,但法律恩怨可不能逃过!还有那个叫做“胁从犯”的,这类人可真是身不由己参加了这场犯罪大戏,他们的法律责任可能会相对来说轻一点,不过具体还是要看他们参与的程度以及受到的威胁有多大。
这些分类对于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根据每个人在犯罪中的真实角色和责任来决定应该给予怎样的惩罚。
三、从犯不可能是教唆犯吗
在共谋犯罪这一复杂且独特的社会现象中,从犯与教唆犯这两个概念并非相互排斥的。
换言之地讲,一个罪犯在同一次犯罪活动中,完全有可能同时兼具从犯及教唆犯的双重身份。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判断一个罪犯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关键在于其在整个犯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
教唆犯,即通过各种手段如劝说、引诱、指示、鼓励甚至威胁等方式,激发他人产生犯罪意图并付诸实践的人。
而从犯则是在共谋犯罪中发挥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相较于主犯,他们的参与度和对犯罪结果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若一名罪犯在共谋犯罪中不仅实施了教唆行为,而且在整体犯罪活动中也发挥了次要或辅助作用,那么便可将其视为同时具备教唆犯和从犯的特征。
因此,尽管从犯有可能在犯罪过程中教唆他人犯罪,但在最终依据其在犯罪中的具体作用和地位来判定其法律责任时,可能会因其在犯罪中的辅助角色而被认定为从犯。
以上是关于从犯和教唆犯的区别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米律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浙江合飞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法规原创并发布,除法院案例栏目内容为公开转载,如无特殊声明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附上来源链接。